中新網10月12日電 臺灣《旺報》刊載臺灣在大陸就業人士文章,作者通過在大陸十多年的生活經歷,感受大陸外在型態上的“大”,通過對中國人在“大”與“大”之間的交互轉變影響,來感知是否有做好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所應做的準備。
全文摘編如下:
來大陸工作已超過十年,對于大陸的“大”,體會最為深刻。
這里所謂的“大”,指的不是土地面積的大,而是視野與心態上的大。第一次到北京是1986年,當時北京還未開始建設,下飛機后坐著旅游巴士進入北京市區,看到海關大樓大門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大”,好高好大的門,門框上又是兩個大字“海關”。
2002年初,服務于香港上市公司從事經營管理工作,在臺北、香港及大陸三地奔波。經常與三地的金融機構打交道,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臺灣假如要借200萬臺幣,在香港則要借200萬港幣,但在大陸就得借200萬美金。雖然三者的難易程度差不多、數字也相同,但從幣值上比較其差距之大,就非常可觀了。
近日看到報導說“中國各大城市點燃了建設超高層大樓的競爭”,曾經是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高508米,大陸目前超過500米以上的高樓,從大連的綠地中心、到上海的中心大廈等,就有7棟之多。據稱上海正在籌建超過1000米的世界最高建筑,超群大廈(Bionic Tower),工期預計從2012年到2020年,高300層,可容納超過10萬人。又感覺到一個“大”字。
從外在型態上的大,內化為心態上的大;或從心態上的大,進而表現到外在的大。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在“大”與“大”之間交互轉變影響著。不過歷史上好大喜功而失敗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此時的中國無論從政治上、軍事上,在大與大之間,是否已經做好成為一個泱泱大國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