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說大陸中華書局將引進臺灣高中課程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和北京四中等多所著名高中合作,作為高中學生研讀的教材。未來將以此為基礎,向全大陸中小學逐步推行,以建立中華文化教育體系。這樣的做法,無疑是一項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大宣示。反觀臺灣近年來,卻是逐步丟棄這些文化資產和文化瑰寶而不自覺,這種臺灣丟大陸撿的情況未來恐怕只會讓臺灣的優勢不再。
記得自己念高中時,取材自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是高三必修,也是大學聯考必考的內容。年少輕狂的時代,確實把這些“子曰、子曰”的教材認為未必太過“老掉牙”,但如今回想,才真的發現這些教材內容在人生經歷上讓人受益良多。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個課程,嚴格來說課程性質并非純“語文”教育,真正的重點是在于培育人文素養,陶冶傳統文化。不過,可惜的是,在臺灣政治勢力的角力下,這個課程卻成了犧牲品,民進黨執政后制訂“高中九八課綱”時,就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這樣的做法其實正是民進黨全面“去中國化”的一環,這么一改后無疑就等于“廢修”,重要性自然愈來愈低。等馬英九上臺后,雖然最后在語文教師力爭下,才勉強改為“必選”,但和過去的必修地位相差卻不可以道里計。
臺灣過去一直以扮演中華文化傳承者自居,揮舞著中華文化的大旗,對應著當時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立四新”的風云肅殺,也確實映照出中華文化的傳統光輝;不過,隨著臺灣一步一步從“本土化”到“去中國化”,堅持傳統中華文化的腳步似乎顯得蹣跚了。
還記得有一次,小女兒突然問我說:“爸爸,蔣介石和蔣經國是什么關系?他們是兄弟嗎?”我一聽,真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哭?臺灣因為政治上的藍綠競爭關系,在意識形態的作祟下,臺灣的近代史幾乎被大幅減縮,連蔣氏父子竟然都“缺席”;甚至還仿效日本的“終戰紀念”用語,完全忘記當年浴血抗戰的可歌可泣的血淚史。難怪最近有人批評,臺灣竟然去紀念興建嘉南大圳的日本人八田與一,卻忘記第一位興建鐵路和設置電燈讓臺灣工業化的劉銘傳,以及興建曹公圳喜惠高雄平原的曹謹,這樣的心態和做法才真的令人擔憂。
在兩岸關系愈走愈近的時刻,許多大陸朋友來臺都深刻感受到臺灣人的熱情好客和有禮,甚至還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番評價其實也不算過譽;不過,人除了有禮有節外,或許不忘本,才是最重要的吧!(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資深媒體人陶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