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舉辦汪辜會談20周年紀念活動,以“緬懷先哲,開創新局”為題。圖為活動現場大幅背景板。 陳曉星攝
“形勢比人強”這句話可以帶給關注兩岸關系的人以信心。當年兩岸炮口相對的鐵幕,被老兵一句“想家”所凝聚的力量沖破,兩岸間的你來我往催生了汪辜會談的破冰,兩岸經貿聯系的頻密推動了ECFA的簽署。當事務性、經濟類的問題都有了制度性的協商管道和安排,兩岸關系進入了深水區。
此時,新的隱型的鐵幕又出現在兩岸之間,如何走?近日,臺灣的專家學者陸續發出聲音,表達各自的看法。
冒險與智慧
今年正逢汪辜會談20周年,臺灣舉辦大型紀念活動,不少專家學者借此機會探討兩岸協商的挑戰與化解分歧的智慧。
是否要萬事俱備才能談?是否要無人反對才能談?
從政壇轉任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的蘇起在紀念汪辜會談座談會上表示,在兩岸關系史上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汪辜會談,就充滿冒險性和妥協的智慧。時任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回憶,當時臺灣一些人甚至對辜振甫先生人身攻擊,罵辜老“賣臺家族”,貼海報要求“撤換臺奸辜振甫”,儒雅的辜老秉持中國人傳統的孝道觀念,“對于先人被侮辱,我感到十分痛心”,并在憤怒中考慮到辭職。后來還是以大局為重,赴新加坡完成會談。辜老在自傳中寫到,當他步入會場時,聽到民進黨赴新加坡的抗議團向他喊話“不要出賣臺灣”,內心痛楚。辜老遺孀辜嚴倬云在海基會舉辦的紀念茶話會上回憶:“我先生當時頂著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喜歡‘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這兩句詩。”
蘇起認為,當年汪辜會談,“兩岸求取共識的困難度比起凝聚臺灣內部共識,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兩岸都抱持著要談成的最大善意,做出了智慧性的妥協。“這一切證明事在人為。智慧、膽識、團隊,加上一定的內外條件,曾經成就了辜汪會談,將來當然也可以為兩岸關系續寫新頁。”
政治議題難回避
臺灣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表示,當今兩岸關系面對著新的難題,“兩岸關系顯露出進退維谷的困擾”,需要政治定位但不能開啟政治談判,需要和平協議但不能啟動和平談判。
因為“條件不成熟”就不做嗎?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范世平發表文章提出:臺灣應做好政治談判的準備。他認為,兩岸政治議題無法回避,當兩岸的政治爭議無法解決時,也會阻礙兩岸交流的持續深化,比如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提出“希望有機會去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就提出“希望稱我王主委”的問題。
范世平表示,隨著兩岸互動的增加,政治議題將日益被凸顯,臺灣不應再如鴕鳥般繼續回避,而須勇敢面對,提出觀點與論述。
民進黨還沒走出老套子
兩岸走過深水區的“條件不成熟”,是指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反中”勢力的能量仍在。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到非常樂觀的判斷:“臺獨”市場萎縮,甚至“已無市場”。有臺灣媒體刊發社論分析,“臺獨”的內涵已經退化,“建國”、“國家正常化”等一個又一個議題都成為“死議題”,現在不得不借殼上市;其功能也已經退化,“去中國化”的市場不再,被迫接受ECFA就是實證。
但是,民進黨至今不接受“九二共識”的一中意涵,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改變只是權宜之計,只是包裝與借殼,比如用人權、民主、民意等概念包裝“獨立”。一位支持民進黨的學者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兩岸政策是民進黨敗選的主因,他也認為兩岸政治對話要有“內部共識”,民進黨不能缺席,但目前民進黨要以“人權共識”代替“九二共識”。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也在近日強調“臺灣共識”、“人權共識”。民進黨主席蘇貞昌6日表態反對縮短大陸配偶在臺取得身份的年限,“未來‘立院黨團’將阻擋”,預告一場新的紛爭的到來。
民進黨沒走出老套子,國民黨也在拖延,臺灣內部對政治談判還將不斷上演“反對”的老戲碼,“內部”沒有“共識”,拆除深水區鐵幕的推搪也將延續。
然而,形勢比人強,回首兩岸關系的發展歷程,“形勢”一定會不斷沖撞“不成熟”,誰站到了“形勢”的反面,20年后回頭看,人們不會紀念這樣的人,只會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