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傳統 光輝業績 光明前景
——從中共十八大報告看中國完全統一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努力”,“一定能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這一莊嚴宣言深刻揭示:中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一、光榮傳統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10年前中共十六大報告這一論斷,就集中反映了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即中華民族特別具有“愛國統一”的光榮傳統。縱觀世界文明進程,原創文明在古代西亞、北非、印度、東南歐、中南美等地,因各種內亂外患、自然災害,無一幸免發生斷裂;唯有在亞洲大陸的中華文明,披荊斬棘綿延不絕,多元聚一體、悠悠五千年。作為世上一個特例,中國一直保持了“大一統”的基本格局—— 雖多有朝代興替、屢見政權更迭,出現過地方割據、遭遇過外敵入侵,但總體上“合”多“分”少、“分”而必“合”,“統一”始終是大勢和主流。
中華“大一統”,民族意識源遠流長。其萌芽于西周、提出于《春秋》、深深植根于秦漢往后。中華文明原創地處亞洲大陸相對獨立的地理生態系統,主要聚居于中部地區的漢族同胞和大多圍居于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通過長期各種方式的交流、磨合,逐步將家族融為部族,將部族融為民族,將56個不同的民族融為相互依存的一大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就在世界另外幾個原創文明相繼斷裂前后,中國同樣歷經磨難,于秦漢期間較完整地實現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的統一,使“多元一體”在民族、社會、政權、版圖等觀念上愈益突顯。中華兒女愛鄉、愛國、愛好和平,崇尚統一、追求統一、維護統一,自強不息世代傳承。對國家統一執著而強烈的信念、精神、情感,形成幾千年厚重的文明積淀,形成全民族最高的政治理想、至上的價值取向、“正統”的道德規范、鮮明的性格特征。
中華“大一統”,歷史趨勢一以貫之。古代中國,無論哪個民族所建朝代,無不志在“統一天下”(實即中國);無論何種原因出現分裂,無不歸于重新統一。中華民族大家庭諸民族風雨同舟、休戚與共,培育了對“中華一體”的歷史認同,造就了一再出現中華“大一統”及相應“盛世”的歷史輝煌。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竟相入侵并割地、“租”界,中華家園面臨“瓜分豆剖”、“四分五裂”,“民族振興”、“國家統一”成為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繼奮斗的目標。從魏源、林則徐首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康有為、梁啟超力主“變法維新”以“救亡圖存”,再到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摧毀“洋人朝廷”、鏟除封建帝制,開創“振興中華”、“統一中國”的“民主共和之先河”,終至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完成國家主體統一,邁入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爭取祖國完全統一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