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連戰一行,外界予以高度關注。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習連會”頗有承前啟后的蘊意,意味著國共兩黨定期交流機制將會延續下去,中共對臺大政方針也會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希望兩岸在增進政治互信,加快ECFA后續協商,加強兩岸產業和金融合作,支持幫助臺資企業發展,促進海西經濟區建設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社評摘編如下:
蛇年開春,海峽兩岸第一件大事當屬昨天登場的“習連會”。這是習近平去年11月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首次會見由臺灣各界知名人士組成的訪問團,也是農歷春節甫結束習近平進行的首場重要政務活動,顯示了中共中央對臺灣同胞的深切關懷和對兩岸關系未來發展的高度關注。
習近平接見連戰一行的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正是8年前舉行“胡連會”、國共兩黨“一笑泯恩仇”的場所,頗有承前啟后的蘊意,意味著國共兩黨定期交流機制將會延續下去,中共對臺大政方針也會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
2005年4月“胡連會”達成的“五點共識”,為近年來兩岸關系發展構建了框架和路線。2008年5月國民黨在島內重新執政后,兩岸關系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石上得以破冰回暖,呈現出和平發展的嶄新局面。這些年對臺工作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央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是正確的,成功開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在這一歷史大潮流和大趨勢面前,任何形式的“臺獨”主張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沒有出路的。正如習近平指出,臺灣的前途最終系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系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協會和海基會這5年來簽署了ECFA、赴臺游、直航等18項協議,推動了兩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使兩岸關系步入了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新階段。但與此同時,還必須看到,未來兩岸關系發展將面臨一系列挑戰: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等等。兩岸關系如何在既有的成就基礎上再取得新突破,將考驗兩岸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習近平昨天在會見連戰時指出,“我們有充分信心繼續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充分信心克服各種困難開辟兩岸關系新前景,有充分信心同臺灣同胞攜手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雖是寥寥數語,但足顯習近平胸有成竹。這信心來自習近平對涉臺事務的熟悉和了解。他曾在與臺灣密切聯系的福建、浙江和上海主持工作十幾年,有助于其制定有效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這信心來自于大陸多年來對臺工作的成功經驗,使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加入到推動兩岸和平的進程。這信心來自于島內“求和平、謀發展、拼經濟”的主流民意。去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成功連任臺灣領導人,證明了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抵制“臺獨”分裂行徑可能帶來的嚴重危害,已經成為大多數臺灣同胞的自覺行動。這信心來自于近10年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進步,形成了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雄厚基礎和可靠保障,決定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向。
過去十年,“胡連會”開啟了國共兩黨交流新局;今以“習連會”為新起點,我們希望兩岸在增進政治互信,加快ECFA后續協商,加強兩岸產業和金融合作,支持幫助臺資企業發展,促進海西經濟區建設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