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臺灣“立法院”19日通過“陸生三法”,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楊景堯的署名文章認為,該法可以檢討的地方還有很多;尤其是此一“妥協式”的法源:允許“一限二不”入法,更是執政黨當初以“三限六不”作繭自縛,怨不得在野黨。
文章說,首先包括“一限二不”或是“三限六不”的附加規定都是短暫的、不正常的;只要兩岸高等教育交流正常化,附加的規定必須日漸減少。
其次是臺當局“教育部”在取得法源之后便要開始規劃開放的細節,建議“教育部”必須注意現在的兩岸關系與島內情勢,重新檢視早就“放在冰箱”等解凍的“大陸學歷采認辦法”與“陸生來臺管理辦法”,不要急著就宣布。
再來是“教育部”內部必須自己先建立共識,包括“三限六不”是針對臺生、陸生?還是一體適用?大陸和臺灣以外的人士持大陸學歷來臺如何辦理?大陸學生持外國學歷來臺進修算不算陸生?這些看似枝微末節,但是將來會成為重要問題,因為國際化與亞洲區域內部流動頻繁,學生的自主性與流動性都會增加。
還有就是此一“陸生三法”是規范兩岸學生交流的法源而已,緊接著就會衍伸出兩岸更多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臺當局的立場與態度是什么?
文章說,兩岸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也將會在既有的基礎上大步前進,雙聯學制只是耳熟能詳的一種而已。從這里便會導引出來:兩岸有沒有簽署高等教育合作協議的必要?
總之“陸生三法”通過之后,是機遇也是挑戰的開始。能不能平坦順暢,就要看兩岸高等教育的準備程度是不是足夠了;也提醒大家要一起努力,因為成果不會從天上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