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29日在重慶簽署。30日出版的香港、澳門各大報紙紛紛在顯著位置進行報道,并發表社評或評論。輿論普遍認為,ECFA的簽署符合兩岸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利于兩岸共同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標志著兩岸經貿合作進入制度化軌道,兩岸經濟關系由此跨入了新紀元。
香港《文匯報》在社評中說,ECFA的正式簽署標志著兩岸經貿進入制度化軌道,是繼去年全面實現“三通”之后,兩岸經貿關系的又一重大突破,兩岸經濟關系由此跨入了新紀元。ECFA框架涵蓋了兩岸間的主要經貿活動,對于提振臺灣本土出口,刺激島內經濟有立竿見影的作用。臺灣是外向型經濟體,島內資源短缺,出口貿易是臺灣經濟的命脈。近年為應對歐美經濟不景氣,區域化經濟在各地不斷加速,如果臺灣仍然坐困孤島,只會令經濟民生進一步惡化。ECFA將為臺灣經濟注入動力,化解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邊緣化困境。
《大公報》在報道中引述專家觀點認為,ECFA的最終簽署,使兩岸的主流民意都感到振奮,兩岸貿易更加便利,關稅減免令眾多行業受惠,是企業盼望已久的。專家指出,ECFA對臺灣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大陸經濟在亞洲和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并且中國大陸與東盟已經啟動自由貿易區,臺灣可以借ECFA避免經濟被邊緣化。大陸方面明確表態不向臺灣輸出勞務和農產品,對這些相對弱勢的產業和階層給予照顧,充分釋放善意。ECFA最終簽署,這是兩岸多年來經貿往來的客觀現實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