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往雖然一度中斷,但因‘譜系兩岸’,兩岸親情從未中斷。”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海峽兩岸和諧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陸炳文13日表示,“臺灣與大陸,過去與現在,一直血脈相通,枝干相連,任憑什么力量,都無法長久分割切斷。”
海峽兩岸首次舉辦以譜牒文化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13-14日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陸炳文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捐贈紙質譜牒文獻3大類計52種65冊,并作《從“譜系兩岸”談到兩岸譜系之我見》一文,與現場近百名兩岸的譜牒專家學者交流譜牒文化。
陸炳文同時也是臺灣著名譜牒專家。上世紀70年代以來,陸炳文基于個人興趣,開始在閑暇之余投入姓氏宗祠調研,僅10余年間,就走遍臺灣各地宗祠300余座,搜集兩岸各姓族譜上百冊。而這項工作不僅幫助他找到根源,還間接讓各個姓氏的朋友受惠。
“我們陸家的譜系可以說是因姓溯源,按譜結緣的一個代表。”陸炳文介紹,2010年11月,他受邀參加四川陸游文化節,代表各地陸游后裔獻禮祈福,在先祖復出故地見到海內外各地宗親,彼此論字倫比輩分,分享兩岸同宗親情。
譜牒文獻資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海峽兩岸民眾血緣親情關系、開展尋根認祖最為可靠的文獻依據。
陸炳文舉例,1987年中秋節前夕,一個客家人徐姓青年回到祖籍故土廣東梅縣,憑借族譜的記載,通過挨家挨戶探訪,終于在一位87歲的徐氏父老處找到一本家譜,認真核對后,終于接續了臺灣、大陸兩地的血脈。
“我真的很替臺粵客籍徐姓慶幸,在失聯離譜百余年后,藉由族譜而接上祖根。”陸炳文表示,找回可靠且值得相信的“譜兒”,這種根深蒂固的親情才得以體現。
陸炳文說,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都有一個移民和再移民的過程,由中原到閩粵再渡海遷臺,作為宗族歷史的忠實文本,族譜的編修、修補與保存工作,是形成對祖上認同的憑證,是兩岸親情關系的見證。
陸炳文希望:“兩岸首次舉行的民間譜牒文化交流活動,兩岸專家、各姓宗親能因譜連緣,更好推動兩岸民間譜牒流通發展,共同促進對中華民族姓氏譜牒這一珍貴文明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作者 蘇巧鳳 陳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