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兩岸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翻開了兩岸旅游交流合作的嶄新一頁。1987年臺當局開放臺胞返鄉探親,兩岸人員和商貿往來日益增加,但李登輝、陳水扁在“臺獨”思維下阻礙兩岸全面開放旅游的協商進程,使長期以來兩岸人員往來只能采取單向、間接方式,兩岸交流處于嚴重的不對等、不均衡狀態。2008年臺灣實現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之間有了“建立互信、求同存異”的基礎。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海協會與海基會恢復了協商,并于當年6月簽署《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協議》,7月起正式實施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開啟了兩岸雙向旅游交流合作的新階段。截至2011年底,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人數超過300萬人,再加上臺灣赴大陸旅游約500萬人,兩岸雙向旅游交流的規模很快將突破1000萬人次。
3年多來,兩岸攜手合作,按照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原則,推動兩岸旅游交流與合作持續、穩定、健康發展。2008年7月,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首先在13個省(市)實施,隨后穩步推進,2009年2月和2010年7月又先后增加12個和6個開放區域,迄今大陸各省(區、市)赴臺旅游已全面開放。臺灣方面對大陸居民赴臺人數的限制由每日3000人逐步放寬至5000人。旅游相關的配套措施也不斷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岸實現了直航。過去兩岸空中航運必須通過第三地中轉,使旅行成本、時間成倍增加,游客出行意愿降低。2008年12月兩岸兩會推動“直航”,由“周末包機”擴大為“平日包機”,再擴大為定期航班,直航航點由27個增加至41個,航班數由270班增加至558班,不僅滿足了兩岸旅游規模迅速擴大的需求,也促使直航票價逐漸下調,為兩岸民眾謀求了實惠。
兩岸旅游交流合作建立了制度化協商的機制。2010年5月,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會(臺旅會)北京辦事處和海峽兩岸旅游交流協會(海旅會)臺北辦事處先后成立,成為兩岸旅游事務協商的“小兩會”,也標志著兩岸旅游交流合作進入“常態化、機制化發展新階段”。目前,海旅會和臺旅會已成為兩岸雙向旅游交流快捷、有效的溝通平臺,每年至少會面兩次,討論兩岸旅游交流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也提供兩岸旅游宣傳、咨詢、協調聯絡、處理旅游糾紛等服務,為兩岸旅游交流合作有序良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試點工作的啟動使兩岸旅游交流合作進入了全新的階段。過去兩岸旅游都是“團進團出”,但“團體活動,整團往返”的方式既不利于旅游品質的提升,對推動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幫助也十分有限。2011年6月,北京、上海、廈門成為首批“個人游”試點城市,7月又啟動了福建省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等地“個人游”,標志著兩岸全面、雙向、正常化的民間交流拉開了序幕。半年來大陸居民參與“個人游”的熱情日益高漲,12月已出現單日申請數610人,超過目前每日500人的上限。近期,“小兩會”有望就增設“個人游”試點城市達成協議,進一步擴大兩岸旅游合作的成果。
兩岸旅游交流合作的深化使兩岸民眾加深了解、增強感情,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自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以來,大陸赴臺人數由每年20多萬迅速增加到近200萬,帶動了島內飯店、餐飲、交通等旅游相關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島內就業,改善了民生,促進了臺灣經濟增長,得到島內民眾的普遍歡迎。臺灣當局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七成臺灣民眾都對兩岸直航和推動大陸居民赴臺旅游表示支持。更重要的是,過去大陸民眾對臺灣的了解一片空白,而臺灣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民眾未到過大陸,兩岸民眾相互了解處于間接的、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容易產生誤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后,兩岸基層民眾獲得交流與互動的機會,從而增進了解、消除誤解,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并有助于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兩岸旅游交流合作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但也面臨變數和挑戰。隨著兩岸關系大開放、大交流、大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兩岸應抓住并用好這一歷史機遇,持續推進兩岸旅游交流正常化并深化合作,使越來越多的兩岸民眾在兩岸關系深化交流合作過程中獲得實際利益,厚植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另一方面,也要防范臺灣政局變化可能對兩岸旅游交流合作造成的不利影響,只有兩岸攜手同心,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才能增進理解和互信,推進兩岸關系穩定向前發展。(熊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