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海峽論壇17日發布八個方面對臺惠民新舉措,涉及臺胞在大陸就業和大陸居民赴臺游、便利臺胞來往大陸、進口臺灣大米等。參加本屆論壇的不少臺灣基層民眾、臺商以及涉臺專家認為,這些新舉措細致入微,既設身處地考慮到了臺胞、臺企的具體需求,也有利于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朝“精細化”方向發展。
在大陸畢業的臺灣學生及其他臺灣居民可與大陸居民同等條件到大陸企業就業、將臺灣居民來往大陸簽注的有效期限從1年延長至2年、設立和啟動“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當中臺辦、國臺辦主任王毅在論壇大會上逐項宣布這些新措施時,觀眾席中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為進一步支持臺企在大陸的發展,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以及國家開發銀行將在未來3到4年內對臺企再提供6000億元人民幣貸款額度,這一新政的出臺立即引起了與會臺灣人士的關注。
“資金短缺、授信難、融資難一直是困擾臺企的主要問題,這6000億貸款實在是急臺企之所急。”漳州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何希灝說。
近年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所帶來的“和平紅利”讓眾多臺企蓬勃發展,不少已扎根大陸的臺企現在需要轉型升級、增資擴產,一些島內中小企業也正積極謀求開拓大陸市場。但“不論企業大小,大家對于資金的需求都很迫切,特別是中小型臺企和農業型臺企,由于風險管控難和可抵押物少,融資困難尤為突出。”何希灝說,“所以新增貸款真是解了不少臺企的燃眉之急。”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資拓宏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定國告訴記者,用好這6000億貸款,需要兩岸銀行業進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才能將政策“利好”真正轉化為對臺企的支持。他認為,針對中小型臺企抵押物少、授信難的問題,兩岸金融機構可采取信用聯保措施,讓臺企得以用島內資產進行抵押,從而獲得大陸銀行的貸款。
據新華社記者了解,馮定國所說的這種新型抵押方式,實際上已被大陸一些銀行采用,比如廈門銀行推出的兩岸異地抵押業務,目前已可幫助臺商以島內資產進行抵押、在廈行獲取貸款,可謂開創了兩岸金融合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