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規劃設立1294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達到1027家;但截至去年底,村鎮銀行只成立786家,沒有完成規劃。”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日前在首屆全國農信創新高峰論壇表示,一邊是當前現代農業對金融需求的增長,另一邊卻是農村金融機構為追求做大做強而導致的“脫農化”傾向,農村金融供求矛盾正在加劇。
據張紅宇介紹,在我國農業分散化經營向現代化農業轉型過程中,已經出現大量的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甚至吸引工商資本進入,生產規模比分散經營時大得多,資金需求也隨之擴大,愈發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與此同時,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能力卻沒有跟上來。
“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的服務支持力度不夠,服務意識缺失,秉著做大做強的心態,它們更多愿意做城市業務、大戶業務,農信社轉制農村商業銀行以后,脫農、離農傾向的也不是不存在。”張紅宇認為,由于農村金融供求矛盾突出,導致農村資金嚴重外流。“去年全國2.53億農民工的工資性收益匯到家里以后,縣域經濟能用到這筆錢百分之多少?好的能到70%,壞的只有30%。”他說。
記者了解到,“脫農化”傾向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農村抵押擔保機制的缺失。張紅宇告訴記者,上述狀況有望得到改觀。“農業部聯合銀監會、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共同批復了六個農村金融改革實驗區,它們即將主要在農村金融抵押模式上有所突破和調整。”但他同時表示,除抵押模式以外,轉押變現平臺的搭建也是難點之一,只有給抵押物以變現的空間,抵押模式才能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