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資金流動性緊張影響,不少銀行傳統短期理財產品收益達6%-7%,部分股份制銀行給大客戶的短期資金收益達10%,而還有些銀行則與信托或基金公司子公司聯合推出的短期產品收益甚至高達11%。業內人士指出,持續流動性緊張的狀況可能會使一些銀行在產品到期后無法按時履約,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造成一定范圍內的銀行體系坍塌,從而波及高收益理財產品。記者 李婷婷
1個月期預期收益率達11%
記者注意到,近期部分銀行針對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紛紛推出了非傳統類理財產品,不少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10%。如一些銀行與信托或基金公司子公司聯合推出的短期產品收益超過8%,但該類產品投資門檻通常為50萬元。還有些銀行針對有數百元乃至上千萬資金的投資者,推出了短期協議存款類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可達10%。如某小型股份制銀行推出多款掛鉤該行同業存款利率的信托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31天—62天,預期年化收益率是信托計劃成立日當天該行同業存款利率減去1.4%,其預期收益率高達8.6%-11%。“該系列產品如此之高的收益率較為少見,目前購買非常劃算。”該行理財經理表示,但產品僅在柜臺發售,不會公開宣傳,只針對有一定資金量的個人客戶及私人銀行客戶。
收益超7%產品有爆倉風險
“這類高收益非傳統類理財產品實際已屬于信托產品,大多掛鉤于銀行同業存款利率,門檻多在50萬元或100萬元以上,主要以攬儲及緩解‘錢荒’為目的發行,”某國有銀行內部人士透露,雖然這類產品具有超高的收益率,但同時存在一定的風險。銀行大幅提高這類產品的收益率,雖暫時緩解了資金緊張狀況,但同時也使攬儲資金成本高企,而持續流動性緊張的狀況可能會使一些銀行在產品到期后無法清償其預期收益率。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造成一定范圍內的銀行體系坍塌,從而波及高收益理財產品。如一家小銀行6月中下旬發行的一款7天期滾動型短期理財產品,目前到期收益則為零。“近期凡投資期限為1個月左右,收益率高達7%以上的理財產品都潛存爆倉的風險。”
慎買投資不明確產品
理財師鐘敏提醒,近期投資者在購買高收益理財產品時不能只單純地相信預期收益率,一定要了解所購產品的投資方向、投資風險,并做好風險評估。此外,目前市場在售的短期高收益產品大多都存在資金投向、投資比例不明確的風險。比如某銀行一款收益率達7.2%的短期產品,其投資范圍只標明“同業存款等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其他投資工具”,遇到這種含糊不清的說明,投資者最好弄清楚再購買。還有些產品只給出“投資貨幣市場、同業存款比例為20%—100%,其他資產為不高于50%,以上投資比例可在0-20%的區間內浮動”,這意味著其他資產實際投資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若70%投向信托等高風險資產,該產品潛在風險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