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想獲得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還需要至少100萬元的投資門檻,但現在只要5萬元。伴隨“錢荒”和“中考”雙重壓力,近期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價齊升。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在新發行產品中,明確披露投資于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的占比大幅下降,說明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依賴于銀行犧牲盈利而非提高資產端收益率。
收益率屢創新高
“現在5%以上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隨便買,而且銀行額度好像還很寬裕,基本上不需要提前預約,直接到柜臺或者網上銀行就可以買。這太奇怪、太反常了。”長期投資理財產品的廣州市民陳女士說。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上周72家銀行共發行563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增加11家,產品發行量增加227款。而且,幾乎所有銀行都將近期準備發行的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調至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Wind監測顯示,近期商業銀行紛紛通過加大理財產品發行量、提高收益率來吸收資金、應對流動性緊張,預計這樣的局面很可能持續到7月初。“割肉”賺吆喝的玄機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理財產品發行量價齊升,但在新發行的產品中,明確披露投資于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的占比大幅下降。來自國泰君安證券的數據顯示,明確披露投資于信貸資產的占比5.32%,較上周下降48個基點;明確披露投資于票據資產的占比6.72%,較上周下降10個基點。這說明收益率上升并未帶來相匹配的非標資產占比的大幅提升,高收益很有可能是靠銀行犧牲盈利而非提高資產端收益率支撐。
明知道虧本還要“割肉”發行,背后有何玄機?
“不僅產品收益率跳升,而且產品利率倒掛的現象也比較嚴重,現在短期產品的收益率明顯高于長期產品,這說明銀行短期資金緊缺程度很嚴峻。”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告訴記者,6月底將有3044款理財產品到期,相比以往2000多款的月均到期量高出不少。銀行需要擴大新產品發行量才能保證資金正常運轉。
上海一位銀行人士說,最近銀行缺錢,撞上年中考核,又是準備金上繳期,還有個別銀行的違約傳聞到處流傳,導致各家銀行瘋狂“搶”資金,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銀行提升理財產品收益率無疑能達到“搶錢”的目的。
不可忽視兌付風險
理財專家提示投資者,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很多高收益理財產品屬于設計復雜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者切不可被所謂高收益所蒙蔽,應冷靜下來弄清產品說明書的每個細節。此外,任何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都已明確告知預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實際收益,這意味著投資者要承擔高收益下可能發生的難以如期足額兌付的風險。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21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在6月份的最后10天,將有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的理財產品到期,中國金融領域持續的流動性緊張可能會使一些銀行在理財產品到期后按時履約的能力受到制約。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現在發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投放到債券和貨幣類市場,銀行之所以敢把收益率抬得那么高,是因為市場資金利率持續保持在一定的高位,這樣銀行承諾的收益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犧牲盈利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所需的資金成本是巨大的,只是應對目前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權宜之計,并不具有可持續性。從長期來看,銀行還是要尊重市場規律,轉換經營思路,經歷過短期的陣痛后,從長計議方能規避系統性金融風險,量力而行,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