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主要金融監管機構(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保監會)作出一系列監管調整,包括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放松保險公司在信貸市場的投資限制;提高QFII人民幣配額,加快QFII和RQFII審批的步伐。這些都是中國打算繼續進行金融市場開放的強烈信號。
預計金融市場管制會繼續逐步放松,推動境內、境外機構投資者對固定收益投資需求的增長潛力。伴隨更加廣泛、更多層次的機構投資者進一步參與國內債券市場,我們預計會出現一個更為平衡的需求結構,促進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使其更具競爭性、更透明、更有效地將資本分配到經濟各方面。
具體而言,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分布會有以下發展:
商業銀行:商業銀行仍將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最大投資者。但是,隨著國內利率變得更加市場化,傳統的凈息差(NIM)業務利潤率將隨之減少。我們認為商業銀行會通過擴大財富管理服務/投資管理服務開拓更多收費業務。假設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年均增長為20%,那么到2016年年底,整個財富管理市場將增至15.8萬億元人民幣規模。
戰略性資產配置的這種潛在轉變表明,商業銀行對中國國債(CGBs)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的投資很有可能會減少,根據德意志銀行的預測,在未來5年可能會降至全部市場份額的50%以下。相應地,銀行對信貸市場的投資額則可能會是2012年(2012年商業銀行共計持有2.35萬億元人民幣信用債券)的3倍規模,這意味著未來四年商業銀行將吸收信用債券凈供應量中的約40%。
基金管理公司:我們認為中國國內的基金管理行業會迅速發展,并逐步取代所謂的“影子銀行”市場和其他不正規的融資活動。我們預測基金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量將每年平均增長25%,從2012年的2.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6年的5.5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基金公司對信貸市場的資產配額將提高至它們投資組合總量的65%~70%,這將轉化為信貸市場凈供應量的約20%。
保險公司:在一系列放松保險公司參與信用債券市場投資限制的政策舉措影響下,保險公司將在國內債券市場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認為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規模(AUM)的約2/3將為固定收益資產投資。假設60%的增量資產將被用于參與信貸市場投資,保險公司對信貸市場的需求量將達到信用債券凈供應的約23%。
其他長期境內機構投資者:我們認為國內養老金和社保基金將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中更為活躍的參與者。假設養老金和社保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年增長率為15%,預計到2016年將有約5千億元人民幣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
境外投資者:隨著資本項目在未來3至5年內逐步開放,我們認為QFII投資者將獲得另外200億美元的配額,而境外機構投資者將每年有1500億-2000億元人民幣配額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這將使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開放程度從目前整個債券市場的1.5%提高至約6%。這代表著境外投資者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需求規模達到7000億元人民幣。預計其中約50%將投資于信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