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記者接到了市民徐先生的電話,號稱自己的愛人杜女士3年前去銀行替老母親存養老費,結果聽信工作人員“忽悠”,買了一款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
結果,時隔不到一年,杜女士卻收到了保險公司寄來的繳費通知單。
驚訝之余,杜女士和徐先生仔細核對后發現,原來這個產品只是一款分紅保險。等到杜女士的老母親急需用錢想要終止投資時才發現,這款保險不僅收益率遠未達到當初的允諾,如果退保的話連本金都會蒙受損失。
好端端地去銀行存錢,怎么突然就莫名其妙買了一個保險回家,竟然還是打著“理財產品”的幌子。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謂的“理財產品”竟變身“保單”
2009年12月22日,徐先生的愛人杜女士拿著母親給她的27000元養老錢,讓她幫忙存到銀行。于是,杜女士到了延安路勝利劇院對面的一家國有銀行準備存款。
進入營業大廳后,有一位看似像理財經理的女性工作人員熱情地向她打招呼。一番問詢后,該工作人員介紹說,有一款理財產品收益很好,不但有保底利息,還有分紅。
杜女士聽完介紹后,認為收益比存款要高,想都沒想就決定買了,于是由她帶著去銀行窗口辦理。
這位工作人員同時向杜女士介紹說,該產品分3年存入,每年存入27000元,3年后可拿出來,如果不拿出來,還可以繼續分紅,保底利息每年1593元,分紅收益根據2008年情況,第一年1620元,第二年3200元,第三年4800元,以后每年4800元,分紅收益不固定,根據公司的業績來確定。
“這個人介紹過程中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定要6年才能拿出來。”杜女士表示。窗口內的工作人員將單子辦好后,杜女士看了一下,也沒有多大的疑問,心想反正是銀行的理財產品,應該不會有錯,于是也就簽下自己的名字。
提前支取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不料,2010年12月1日,杜女士突然收到了一張中國人壽保險浙江省分公司的繳費通知單,才覺得不對。“因為不是銀行寄出的,所以覺得蹊蹺”。
杜女士和徐先生仔細看了當時的存單才發現,原來這款所謂的“理財產品”是人壽公司的保險產品,險種叫國壽鴻富兩全保險(分紅型)。“我也從未買過保險產品,也不知道銀行里會有保險產品。”杜女士無奈地表示。
事已至此,老實的杜女士沒想出其他的辦法,只好吃悶虧繼續繳費。
2012年12月26日,杜女士又收到了一張人壽公司的分紅通知單。“上面標明本期紅利616.67元,累計紅利2143.22元,也沒有任何利息之說。”
由于杜女士母親最近急需用錢,加之這款產品收益實在太低,甚至都不如存款利息來得高,隔了幾天后,杜女士去人壽公司杭州市西湖理財中心,準備將錢拿回來。
結果工作人員告知,這款產品必須過了6年才能提取,如果一定要拿,只能作為退保處理,不僅拿不到分紅,連本金都拿不回來,大約要扣2000元左右,只能拿回79000元左右。而3年前介紹她買這款產品的人早已不在人壽公司工作,目前也無法取得聯系。
“我愛人沒有工作,平時就在家帶孩子,現在發生這種事,她成天在家里自責說被騙了,要是當時那個業務員說要6年才能拿出來,她肯定不會買的。”徐先生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