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前兩年發(fā)行的定增產品兌付大限陸續(xù)到來,而未有太大起色的股市使得這部分信托產品無可避免地遭遇巨額虧損,投資者面臨著延長期限或巨虧離場的困境。據統計,直到今年一月,最新凈值為負的定增產品占總產品數量的四成。
在泛資管時代,信托公司積極管理型的類基金信托產品,以“浮動收益、不保本、不保息”為特點,其“上不封頂”的高收益承諾對私人銀行客戶來說是巨大的誘惑。但2011~2012年間股市經歷了漫長的熊市,導致去年到期的很多定增產品賬面都出現了巨額浮虧。對投資者來說,在購買這類產品時不能光看產品預期收益率,需提防市場系統性風險。
多款定增產品現巨虧
繼前期建信信托證大金牛一期定向增發(fā)信托產品爆出巨虧50%以后,近日不少到期兌付的定增信托浮虧巨大的消息也不斷傳出。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平安信托于2010年11月8日發(fā)行的“創(chuàng)富一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賬面浮虧近30%。據了解,該信托計劃在去年5月期滿日發(fā)布公告稱,“因信托財產未能全部變現”,決定將該計劃延期不超過六個月。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指出,平安當時延期了六個月,是希望未來環(huán)境轉好,其持有的股票可以有機會以高一些的價格出售。但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跌跌不休”的表現使得這款信托到期仍難扭虧為盈。
在推廣這類信托產品時,發(fā)行方往往根據過往數據承諾超高收益。比如,在平安的創(chuàng)富系列信托計劃推介說明中,指出其過往豐富的項目經驗“交通銀行,退出時賬面收益率高達468%;中國特鋼,退出時賬面收益率高達63%”。
但是,由于去年市場系統性下跌,除平安信托之外,建信信托、外貿信托等其他曾發(fā)行定向增發(fā)類的信托不僅未能實現“掘金”承諾,還遭遇了巨虧困境。比如,除建信信托的“證大一期”之外,中誠信托發(fā)行的“證大金兔1號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也被曝出浮虧29%。
截至記者截稿時,平安信托承認其定向增發(fā)產品存在浮虧,但并未透露具體細節(jié)。
定增產品流動性較弱
在2010~2011年間,掘金定向增發(fā)曾一度成為私募基金青睞的投資理財方式。而通過信托公司成立項目來募集資金,是私募基金掘金定增的一種主要方式。
目前規(guī)定,定向增發(fā)的發(fā)行價不得低于公告前20個交易市價的90%,發(fā)行股份12個月內(大股東認購的為36個月)不得轉讓。由于定增股票有1~2年的鎖定期,定增類的信托產品通常設置了1年以上的封閉期限。
2010~2011年間是信托公司發(fā)行定向增發(fā)信托的高峰期。
由于定向增發(fā)具有的折價優(yōu)勢,信托公司在推介定增類的信托產品時以“折價率+股價漲幅”來承諾超高回報率,使得這類產品廣受私人銀行高凈值客戶的追捧。
但是,去年有超過七成的上市公司股價跌破定增價,致使部分信托產品無可避免地遭遇巨額虧損。直到今年一月,最新凈值為負的定增產品占總產品數量的四成。
分析人士指出,定向增發(fā)項目受到經濟基本面的影響,由于定增產品有一年的鎖定期,流動性較弱。若一年后大盤估值重心下移過大,將給解禁股帶來較大的下行壓力,可能產生虧損。因此,定增產品若進入市場的時機不對則可能面臨嚴重虧損。
上述分析人士建議,投資者應避免在市場高估值的情況下參與定增類產品。
業(yè)內說法
定增產品并非“固定收益”
一位信托公司華南地區(qū)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與固定收益類信托不同,定增信托產品具有基金的性質,等于是用定向增發(fā)的方式介入股票市場,因此其收益表現取決于股票市場。如果像2006~2007年牛市時以低成本買入,這類信托確實可以實現很高的收益。但熊市時買入,這類產品不可提前套現,風險則無可避免。
他指出,很多定向增發(fā)信托在宣傳時都根據以往的業(yè)績推算,給出很高的預期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甚至營造一種“固定收益”的錯覺。但實際上,這類產品主要取決于股市的表現,對購買信托的投資者和信托經理的判斷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若投資者對未來一年投資市場的看法,樂觀的話可選擇介入此類產品。
此外,定增類信托的收益也取決于信托公司的管理能力和選股能力,風控措施做得好可以降低整個信托的收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