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央行已兩次降息,對理財市場帶來了一定影響。7月份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無論是發行量還是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應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進一步優化資產配置,實現財富保值增值?
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理財師潘高峰從理財市場特點、走勢及風險防范等方面給投資者提出建議。
□ 核心觀點
在當前投資市場環境下,銀行把求穩放在首位,建議投資者也放平心態,把理財收益率預期放低一些
記者:今年以來,理財市場主要有哪些特點?
潘高峰:總體來看,大多投資市場均呈現不同程度的“疲軟”,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日益狹窄,直接導致了理財產品的備受追捧。然而,在市場環境的困難現狀與投資者需求熱烈的矛盾中,銀行理財業務面臨的挑戰加劇,大多數銀行選擇了“組合投資”、穩健理財,故今年理財市場可總結為:穩健中求發展,資產組合管理中求共贏。體現在理財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產品期限多樣化、產品類型主打中等風險等級以下幾個方面。
今年是新《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實施的第一年,根據監管部門要求,大多數銀行將理財產品劃分為5個風險等級,即低風險、較低風險、中等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5類。建議投資者在切實評估了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后,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度相匹配的理財產品。
從民生銀行來看,今年開發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是二級風險(較低風險)到三級風險(中等風險)。民生銀行今年銷量最大的也是組合管理類產品,產品風險等級為二級風險,主要針對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的投資者。在封閉型理財產品期限及客戶細分方面,民生銀行是同業中相對齊全的,包括了35天、2個月、3個月、6個月等期限及5萬元、20萬元、100萬元檔的起點金額,可以滿足不同投資者不同資金、不同期限的需求。
記者:對于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都希望產品的風險較低而收益率更高,請問在風險與收益之間應該如何平衡?
潘高峰:產品的風險和投資回報往往是成正比的,要想獲得更高的回報,一般來說就得冒更大的風險。但目前,有些投資人的風險意識還沒有完全跟上,往往只注重產品收益率,而沒有真正領會理財產品風險5級分類的含義。這就需要銀行一線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充分向投資者揭示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別是一些高風險產品,更需跟投資者重點提示風險,這是所有金融機構應當履行的投資者教育責任。
記者: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兩次降息,目前市場中的降息預期仍較為明顯,請問這對理財市場將產生哪些影響?
潘高峰:降息帶來的直觀影響,就是客戶的偏好有所變化,因為在降息通道中,投資者往往希望提前鎖定相對較高的收益率,一些不急于用錢的投資者會愿意選擇一些中長期的產品,因此市場目前對中長期產品的需求較為旺盛。
但對銀行來講,中長期產品的發行成本要求會比短期產品高得多。在降息預期下,銀行的投資收益不斷在被動地下降,客戶投資收益勢必要“隨行就市”。在當前投資市場環境下,銀行把求穩放在首位,建議投資者也應該放平心態,把理財收益率預期放低一些。
記者:未來幾個月,理財市場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潘高峰: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個月的理財市場,銀行發行產品應該仍以中短期組合類產品為主,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需求仍以中長期為主。故綜合來看,3個月到半年期限的組合類理財產品勢必是發展主流。一方面,各投資市場短期內未見利好支持,投融資困境短期無法解決;另一方面,國內投資者時下仍會較為注重對資金的中長期規劃,因此對理財產品的需求偏好不會有太大變化。當然,國內外的經濟環境隨時都在變化中,直接影響著投資市場,理財市場的格局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