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季末臨近,存貸比考核壓力使得各類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均出現了上浮。記者注意到,與國有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和城商行本周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上浮更為明顯。
記者走訪新區多家銀行發現,目前,國有銀行理財產品中,3個月及以內的短期人民幣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多在4%至5.1%之間。如一家國有銀行今日開始發行的“乾元共享型”第160期產品期限為33天,預期年化收益率4.1%。而該行9月20日發行的同類型產品——“乾元共享型”第154期產品期限為34天,預期年化收益率僅為3.7%,收益率拔高了0.4%。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投資100萬元計算,購買第160期產品到期可得理財收益3706.85元;而購買第154期產品只能拿到3446.58元收益,相差260.27元。
而在小銀行特別是部分城商行,近期給出的收益率則更高。多款短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均達到或超過了5%。甚至還有90天左右的產品,且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5.7%,較之前上浮了10%左右。如某城商行近日發行的一款91天票據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達5.7%,而同期工行的一款90天產品年化收益僅為3.1%,兩者收益率相差超80%。
銀行業內人士崔磊表示,之所以在季末攬存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會出現分化現象,主要原因在于銀行間的成本差別、存貸比考核壓力的大小和對利潤的追求度不同,導致目前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城商行相差1%至2%,市民可考慮將資金適當轉向城商行進行投資。 記者胡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