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影子銀行體系重要組成的銀行理財產品,在迅猛發展過程中,一些假創新、實為繞開監管的操作手法層出不窮。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這其中暗藏了大量風險,一旦風險爆發或將累及銀行自身。
偽結構性設計實為攬存
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了實現保本,通常通過投資于存款或低風險債券等產品獲得穩定收益,再運用該筆收益去投資高杠桿的金融衍生品,實現保本的同時以小搏大。
然而隨著今年三季度以來銀行存款壓力增大,結構性理財產品已成為部分銀行變相吸收存款的工具。一些為了獲得結構性存款而設計結構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被業內人士稱為偽結構。
“偽結構理財產品有多種,比如有的設計了不可能達到的觸發條件,或者設計了100%能達到的觸發條件,結構設計成為擺設,到期獲得收益率沒有懸念。”深圳某股份制銀行資金交易部人士稱。
而有的“結構性理財”的產品則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實際上并無結構化設計。中國銀行網站上一只名為“匯聚寶1111DE6M2”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說明書顯示,雖然該產品名為結構性理財,實際上該理財產品資金將納入中行資金池進行統一管理運作,投資于“債券、票據、拆借等國內外金融市場工具”,根本沒有說明掛鉤何種標的。
不管結構性理財產品業績表現如何,均可為銀行帶來大量結構性存款。中國銀行今年9月末交易性金融負債余額達到6125.9億元,較年初大增183.77%,主要原因是結構性存款大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行交易性負債增加2201.79億元,第三季度單季增加額則高達1765.37億元。6月末,交易性金融負債中結構性存款占了99.2%。
資產池“炒大鍋飯”
據了解,有的銀行將大量理財產品資金組成了巨大的資金池,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直接入池進行統一投資、運作、管理。
由于理財產品資金入池后與其他理財產品的資金混在一起進行投資,因此外人很難知曉入池的理財產品資金究竟具體如何運作,也無法得知銀行是否按照收益和風險匹配的原則分配收益。
同樣以中行上述產品為例,“匯聚寶1111DE6M2”募集的資金進入中行的資金池后與其他理財產品的資金混為一體,中行對資金池里的資金進行統一投資運作。那么,一旦某筆投資出現損失,如何確認是哪一只產品的損失,還是各個產品平均分攤?對此,上述產品說明書中并沒有提及。
記者還注意到,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中行多只投入中行資金池的理財產品的期限、收益在一定時期內已實現“標準化”。比如,多款6個月期限澳幣理財產品預期投資收益率為6.4%,多款6個月期限歐元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3.7%。
自營、代客理財混為一談
為了規避銀信合作的限制,部分銀行甚至動用自營資金投資信托計劃,然后再轉讓給理財產品,并且運作規模巨大。今年6月末,某上市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項下的資金信托計劃規模超過500億元,購買的資金信托計劃主要為信托貸款。
作為一家中型銀行,能如此大手筆投資資金信托計劃較為罕見。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該銀行拿自營資金投資資金信托計劃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為了給理財產品資金投資信托貸款提供便利。
記者調查發現,該銀行近期發行的大量某系列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均包含信托計劃受益權,11月份以來,該銀行網站上披露有16只產品發行。每只理財產品投資信托計劃受益權的比例不等,投資比例高的則超過90%,低的有30%左右。若該銀行沒有儲備大量信托計劃受益權,恐怕難以密集發行此類理財產品。
據了解,該銀行可能的操作路徑為:理財產品成立時,銀行將自營資金持有的資金信托計劃的受益權轉讓給銀行理財產品,待理財產品到期時,理財產品再將受益權轉讓給銀行自營資金。
銀行之所以不直接認購信托計劃而受讓銀行自營資金持有的信托計劃,主要是為了繞開銀信合作的限制。按照監管要求,銀信合作中的信貸類資產不但要在今年底之前進入銀行表內,而且各家信托公司的銀信合作業務規模亦受凈資本管理辦法、融資類銀信合作占比不超過30%等新規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