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蔡華偉
近來,有關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說法盛行。外資是否大規模撤離中國?外資撤離是否對中國造成不利影響?中國對外資還有吸引力嗎?人民日報“求證”欄目約請記者采訪有關部門、專家和外資企業,進行解疑釋惑。
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
確有外資撤離現象,但不能得出大規模撤離中國的結論,國外媒體故意渲染中國投資風險
外資正在大規模撤離中國嗎?對于這個問題,近日接受記者采訪的經濟學家及市場分析人士都表示,很難真正搞清究竟有多少外資正在或已經流出中國,資本的跨境流動太復雜,很難有一個統計口徑能全面覆蓋。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人是通過解讀相關數據得出外資正在撤離這一結論的。據國家外匯管理局2月1日公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1173億美元(4月3日公布《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時,這一數據被修正為逆差168億美元),是自1999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首次從持續“雙順差”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
也有人按“殘差法”來檢測跨境資金流動。據外管局數據,2012年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增加987億美元,扣除四個較穩定的貿易投資項目(外貿順差2311億美元、直接投資凈流入345億美元、境外投資收益1438億美元、境外上市融資160億美元)后,差額為負3267億美元,這印證熱錢減少有加大趨勢,但也不能就此認定熱錢大量流出中國。
這一算法也受到諸多詬病。一般認為,“殘差法”不僅遺漏了匯率變化、價格變化和其他調整等三個非交易性因素,還遺漏了服務貿易、收益、經常轉移、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主要是外債)等交易性因素,而且幾個指標的統計口徑也不同。
“在各種數據之中,國際收支平衡表相對而言更能準確地體現資本跨境流動的狀況,但很難準確區分流出中國的到底是外資還是內資。”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金融危機初期,境外的資產價格下跌,所以中國不少企業和個人都在境外投資,進而把資本向外轉移。”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一說不符合實情,“從目前來看,外資的撤離基本符合市場運作的規律,外資的變動主要受回報率的影響,但總體來看,我國仍是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資的經濟體”。
相關數據也支持這一看法。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部門負責人7月22日公開表示,盡管“2013年5月份以來,隨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預期逐步增強,國際資本有從新興市場逐步撤離的跡象”,但我國目前并沒有出現外資主動集中撤離的跡象。
他的論據是,首先,外商直接投資(FDI)和證券投資跨境資金凈流入仍在增加。6月份FDI資本金跨境凈流入119億美元,環比增加14%;證券投資凈結匯15億美元,環比增加2.5倍。其次,FDI撤資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2013年上半年,FDI撤資購匯3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7%。再次,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利潤匯出變化平穩。
專家們認為,“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有媒體炒作因素,以此渲染中國投資風險。復旦大學全球投資與貿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軍分析,因日本是中國外資第二大來源地,許多針對中國的言論正是發源于日本,甚至出現了針對中國的特有詞匯“China Risk(中國風險)”。
為何有部分外資撤離?
部分因為成本增加,更多是一種短暫調整,不影響大局,而熱錢的流出并非壞事
記者采訪發現,確有部分外資因中國的政策調整或成本增加而轉移至其他國家,但更多的則是出于投資或投機的考量而做的短暫調整,并不會影響到中國利用外資的大局。
在產業投資方面,外資企業撤離的主要原因是經營成本的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2年,中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其中,2012年上半年,中國城市居民工資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3%,農民工工資也上漲了14.9%。
同時,外資在稅收方面的“超國民待遇”也被逐步取消,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外資進入中國的門檻。一位美國IT企業的中國區稅務總監坦言,現在外資在中國幾乎沒有享受優惠,“超國民待遇”已經是過去時。
外資撤離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專家認為要根據情況判斷,不能一概認為都是壞事。比如熱錢的流出就未必是一件壞事。
“熱錢往往是一種短期投資或投機的資本,因此熱錢過多流入對經濟并非是一件好事,各國政府也會采取措施來防范熱錢大規模涌入所帶來的風險,如本幣快速升值、通脹壓力上升等。”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指出。
但專家提醒,產業經濟領域的資本流出需引起注意。“就在這兩年,不少韓國企業撤離,一些臺商投資聚集地也出現臺資撤離現象。”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說。
不過,有專家表達了不同觀點。何茂春認為,目前,外資在一些行業的退出并不代表整體外資的撤離走向,部分外資的變動對中國經濟不會產生過多影響。目前主要應該進行政策引導和制度改革,鼓勵外資投資國家支持發展的新興行業,避免外資熱錢炒作市場、圈錢走人。
中國對外資還有吸引力嗎?
中國擁有巨大市場與發展潛力,外資增加對中國的投資是必然、長期的趨勢
盡管如此,也不意味著中國大陸已失去競爭力。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認為,中國仍比歐美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更具優勢,“就勞動密集型產業看,短期內,外資也不會完全撤離中國,而是會從成本高的城市轉向周邊的二、三線城市”。他認為,即使外資撤離真的存在,也不會形成大的趨勢。
魯政委也認為,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依舊具有優勢。“早期外資到中國投資主要是看重低價的土地、勞動力等,現在更看重中國龐大的市場。盡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但是中國勞動力素質也有了大幅提高,能夠承載附加值更高的加工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約翰·羅斯更是樂觀:“資本撤離新興經濟體國家是全球共同趨勢,中國是受外資撤離影響最小的國家。”他分析說,由于中國的巨大發展潛力,外資增加對中國的投資是必然、長期的規律性趨勢,而撤離只是局部、短期、少量的現象,不是根本的戰略性問題。
記者采訪也發現,根據外資企業撤出中國的數量就斷定外資大幅撤出中國,有偷梁換柱之嫌,因為企業的數量并不等同于利用外資的質量和金額。比如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6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同比下降17.31%,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卻同比增長20.12%,一升一降意味著“更少企業更多錢”。美國、歐盟27國等對中國的投資也呈現同樣趨勢。
另一個現象是,外資在華投資出現一些結構性變化跡象。首先從區域來看,中西部吸引外資的增速很迅猛。商務部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東部地區吸引外資同比增長只有1.69%,而西部地區增長了32.54%。其次,投資還顯示出制造業下降服務業上升的趨勢。服務業利用外資的金額已經超過制造業7個百分點。在619.84億美元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中,服務業占總金額的49%,金額306.29億美元;制造業占42%,金額264.41億美元,下降2.14%。
西門子中國區總裁兼CEO程美瑋把這一現象歸因于中國經濟正在轉型。他認為,針對這一變化,外資亦需要“有所準備”并適時調整。
霍尼韋爾中國區總裁兼CEO盛偉立、通用汽車傳播負責人蔣婷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韓曉梅參與部分數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