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又值周末,數數您口袋里的錢,這周是增值了,還是縮水了?作為與您的錢包最為息息相關的金融頻道,將通過《金融一周談》欄目,定期為您梳理一周金融業界要聞大事,探尋金融市場動向走勢,甄別秘訣,拿捏脈點。
中新網7月20日電 (金融頻道 于戀洋)本周保險成為關注焦點,有消費者萬元“定存”一年后方知是保險,有網友將延誤險和航意險誤讀,也有人抱怨保險退保代價高。保險公司也各有表現,太平洋保險客服稱,退?隙〒p失大,泰康人壽網銷保險更是打起“擦邊球”。
7月19日 揚子晚報:市民被柜臺外人員忽悠 萬元“定存”一年后才知是保險
2012年,如東的楊女士帶著一萬元前往某銀行辦理存款。柜臺外工作人員建議她辦理定存一年,并表示該利率較高,可以自由取款。在辦理完手續后,工作人員叮囑楊女士幾天后會有電話給她,到時只要回答“是”就行。可2013年,楊女士前去取款時才知道辦理的是一份保險,且2013年仍要繳費一萬元。楊女士要求退保。但是銀行工作人員告知她若要提前退保只可獲得5700元。消協了解后發現,楊女士確實辦的不是存款,而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幫其辦的一種年金分紅型保險,交費期五年,由銀行代收款項。但保險公司認為,保單經過楊女士本人簽字,電話回訪時她也回答“是”,手續合法,無法退保。
無獨有偶,鹽城的徐奶奶也遇到了類似的“存單變保單”的事,老人曾懷疑單據不是存單并提出質疑,銀行人員還答復說,有銀行的公章在上面你怕什么?
經過消協一番調解,楊女士才得以退保,銀行、保險公司并一次性補償她3000元。徐奶奶也獲退了本金和三年定期利息。
消協認為,到銀行辦理儲蓄,要注意分清保險、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的區別。不要將理財產品推銷人員宣傳的高額預期收益誤認為是產品的實際收益。合理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同時,要妥善保管相關證據,防止發生糾紛后,維權難以提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