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短短一個多月內三次提及“盤活存量”
如果貨幣資金到不了實體經濟,即便貨幣信貸再度寬松,增量資金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依然有限
當前,我國金融運行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流動性總量過剩而結構失衡,貨幣信貸存量推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率不斷走低。相關測算表明,2012年我國廣義貨幣存量與當年GDP的比率高達約1.9倍,而同期美國僅為0.6倍,歐元區0.9倍,日本1.5倍。盡管流動性總量過剩,但由于金融資源錯配,大量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沒有形成助推實體經濟的有效資本。大量的資金追逐各種金融資產、房地產和基礎資源,形成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加劇了盲目的市場投機行為和經濟泡沫化傾向。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并沒有因為信貸資金的投放而得到有效緩解。全國工商聯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95%的小微企業未曾從金融機構獲得過貸款。與資金大量涌入產能過剩等低效行業及房地產業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創新型高技術產業所需的資金得不到滿足。
面對這一結構性矛盾,即使貨幣信貸再度寬松,增量資金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依然有限,甚至會加大金融系統性風險。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短短一個多月內三次提及“盤活存量”,就表明了決策層在提高經濟增速容忍度的同時,慎用依賴增量信貸“放水”來刺激經濟的粗放發展方式,強調要依靠金融市場內部調節來提升金融效率。
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搞活實體經濟,關鍵在于降低金融業的準入門檻,根本在于拓寬實體經濟利潤空間
如何“盤活存量”?我們認為,應當通過完善相關制度,調整存量資金的流向,將“迷失的貨幣”引流到“干旱”的實體經濟領域,讓盤活金融資源與搞活實體經濟相得益彰。
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搞活實體經濟的關鍵,在于降低金融業準入門檻,鋪設高效的多層次融資渠道。我國金融錯配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銀行主導的金融市場格局與小微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結構體系不相匹配。因此,應當通過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使大中型金融機構和草根金融機構、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生共存,形成一個既有“大樹”、又有“小草”,既有大銀行這類“大象”、又有微型金融這類“小微動物”的多元化金融生態系統。當前,就是要建立更多中小金融機構,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改造重組。
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搞活實體經濟的根本,則在于拓寬實體經濟利潤空間,讓金融資本流入實體經濟有利可圖。資本具有逐利性,出于風險考量,小微企業往往難以得到銀行資本的青睞。這就需要通過產業政策和財稅政策支持,讓小微企業“有錢賺”,讓金融業心甘情愿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當前,要規范民間借貸市場,完善市場監管,限制投機暴富。同時要深化改革,營造民企與國企間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尤其要建立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支持民間投資進入鐵路、市政、能源、金融、社會事業等領域。要推進產業鏈上游可競爭性環節的開放,不斷改變一些經濟體或地方靠壟斷“銀根”、“地根”、“能源流”、“信息流”、“物流”(路橋)這類上游資源獲取超額利潤,而大量中小企業在下游過度競爭、苦苦掙扎的“兩極分化”現象,積極緩解小微企業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