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11日公布的一季度金融數據及社會融資規模數據顯示,3月信貸投放及非信貸融資均超預期增長。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流動性依然寬松,貨幣政策預期維持中性格局,年內加息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較小,為經濟復蘇創造較好條件。
一季度資金需求旺盛
3月信貸投放和社會融資總量均超預期增長。3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6萬億元,同比多增515億元。3月社會融資規模為2.54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48萬億元和6739億元。
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2.76萬億元,同比多增2949億元。社會融資規模為6.1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27萬億元。其中,當季人民幣貸款增加2.76萬億元,同比多增2949億元;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4453億元,同比多增3126億元;委托貸款增加5235億元,同比多增2426億元;信托貸款增加8230億元,同比多增6443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704億元,同比多增4381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7520億元,同比多3560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617億元,同比少258億元。
交通銀行(601328)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新增貸款大幅上升一是因為經濟增長溫和回升,實體經濟信貸需求平穩增長;二是季末存款大幅增加,銀行存貸比壓力緩解顯著增強了信貸投放能力,而季度額度控制也會促使銀行加大信貸投放。一季度累計新增貸款2.76萬億元,若按照全年9萬億元的估計目標計算,新增貸款占比30.7%,基本符合通常投放節奏。
中長期貸款通常被視為投資需求是否旺盛的指標。本月企業中長期貸款較上月少增。1-3月非金融企業部門中長期貸款分別為3098億元、2826億元、2530億元,占當月貸款的比重分別為28.9%、45.6%、23.8%。
連平認為,本月企業中長期貸款較上月少增是因為企業債券融資對貸款的替代,3月企業債券凈融資創有數據以來的單月最高值。在流動性較為寬松、利率較低的情況下,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更傾向于通過發債融資。另一方面,當前經濟仍處在溫和回升當中,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企業中長期信貸需求也會緩步增長。
從結構看,非信貸融資成為一季度企業主要融資渠道。當季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44.7%,同比低18.6個百分點;外幣貸款占比7.2%,同比高3.8個百分點;委托貸款占比8.5%,同比高1.3個百分點;信托貸款占比13.4%,同比高8.8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10.9%,同比高4.9個百分點;企業債券占比12.2%,同比高2.0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比1.0%,同比低1.2個百分點。
興業銀行(601166)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社會融資總量超過了1月的歷史紀錄,夯實了上半年GDP反彈基礎。信托委托大增與搶打監管強化前的“末班車”有關;信貸符合預期節奏,債券融資超強,加上貨幣市場利率低位持續平穩,暗示政策在刻意緩沖地產調控的緊縮。
流動性寬松格局延續
在國內融資供給維持寬松的同時,今年以來外匯占款的增加維持高位,助推了國內資金面寬松局面。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近1300億美元,為2011年二季度以來單季增量新高。海外資金流入中國的勢頭再現升溫跡象。
此外央行10日公布,2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加2954.26億元,自上月的歷史最高水平環比回落57%。另外2月財政性存款增加243.11億元。兩項數據表明,2月市場因此增加的流動性為2711.15億元。
展望二季度,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歐債危機、美國提前退出QE3是外匯占款增加的風險因素,但就未來3個月來看,資金流動逆轉的概率應該不大。因此,二季度流動性總體寬松的格局有望延續。從國內看,3月社會融資規模為2.54萬億元,其中信貸占比41.7%。非信貸渠道的融資是社會融資渠道的主體。日前,銀監會8號文對銀行資金池業務的清理、關于地方政府違規融資業務的清理等會對影子銀行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些措施更多是規范,而不是取締。金融自由化帶來的非信貸業務的發展趨勢不會改變,這些措施對社會融資規模總體影響有限。2013年社會融資規模將比去年有大幅增長。
資金面充裕助力復蘇
一季度資金面充裕有助于推動經濟增長,但分析人士認為,日前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復蘇仍然乏力。
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3月PPI同比增速為-1.9%,跌幅再度擴大,顯示國內總需求尤其是工業需求不強。PPI回升乏力,將導致企業面臨的實際貸款利率居高不下,抑制企業的投資和再庫存意愿,限制總需求回升。
3月PMI數據也顯示出經濟復蘇乏力的跡象。一是剔除外需之后的內需訂單改善幅度微弱,同時進口訂單依然位于收縮區間內,表明與城鎮化主題相關的內需較為疲弱;二是產出擴張幅度低于預期、產成品庫存轉為回補積壓;三是原材料庫存與購進價格逆季節規律下滑。3月原材料庫存于收縮區間內環比下滑2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經濟增長復蘇動力偏弱,更值得擔憂。短期內溫和的通脹,偏弱的經濟增長,意味著貨幣政策沒有大幅收緊的理由。年內加息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較小,貨幣政策將維持中性,努力保持貨幣環境的穩定,為經濟復蘇創造較好的條件。
從長期看,通脹仍有上行壓力。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03.61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個和1.9個百分點。15.7%的增速遠超過了13%的全年M2增長目標,顯示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大量貨幣投放將進入實體經濟之外的區域。今年以來房價漲幅較快即與貨幣因素有關。此外,豬肉價格反彈、國際寬松貨幣環境、未來可能推行的資源價格改革都可能推動通脹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