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末,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報告指出:2010年10月—2012年6月,離岸人民幣支付量增長了17.4倍,增幅遠超同期其他貨幣。在世界主要支付貨幣中,人民幣的排名也從2010年10月的第35位一舉躍升至第16位。
同樣是在7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降至3.24萬億美元,較一季度末的3.305萬億美元減少了650億美元。英國《金融時報》刊文認為,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無法為中國經濟提供庇護。受新一輪投資熱潮的影響,中國的巨額外儲,恐怕會在未來五年內耗盡。
外匯儲備的減少,引發了市場對于未來人民幣可能出現貶值的擔憂,而此種擔憂進一步會影響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因為如果人民幣存在貶值預期,境外貿易商便不愿意選擇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這樣對他們來說會產生更大的匯兌風險,此前人民幣支付量迅猛增長可能會改變。
那么這些年,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究竟如何?
人民幣國際化到了哪一步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一位參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項目的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統計學意義上,人民幣支付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增長和其基礎小有很大的關系。而作為國際貿易大國,人民幣排名甚至位列南非蘭特(第15位)之后,足可見人民幣在國際上是多么弱。”
衡量一國貨幣影響力的指標,除了貨幣支付量之外,貨幣在全球外匯市場里的交易占比更能反映出問題。
長期從事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的上海銀監局副局長張光平發現,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里面的交易占比,2007年的國際排名是20名,2010年是21名,2011年又回到了20名。今年上半年的國際排名達到19名,但如果把香港的境外人民幣交易這塊去掉,依然是20名。過去5年間,不考慮人民幣支付量的增長,人民幣國際影響力一直在第20位原地踏步。
“我們跨境貿易結算是幾倍的增長,境外的人民幣債券也是幾倍的增長,為什么外匯市場沒多大變化?”張光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說明我國外匯遠期市場、外匯的互換市場、債券遠期市場建設的嚴重滯后。雖然我們已經有了外匯期權交易,但全國中外資銀行加在一起,沒有香港銀行一個月的交易量大。我們的市場發展,離人民幣國際化的真正要求還有一個非常大的距離。”
中國要用別國人民幣儲蓄養老
匯豐銀行發布的《走向世界第三大貨幣:人民幣國際化指引》報告指出,美聯儲的量化貨幣寬松政策引發了對通脹風險的擔憂,這促使中國當局反思“美元陷阱”的問題根源。之所以重視美元陷阱,是因為人民幣尚不是國際貨幣,中國進出口商還必須依賴美元進行外貿結算。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與鄰近經濟體的快速融合以及出境旅游的增加,有效拉開了人民幣境外使用的序幕。邊境貿易的增長已持續多年,由于人民幣相對穩定,儲備不足的鄰國通常愿意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同時,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越來越多大陸居民選擇出國旅游。這些趨勢最終使人民幣發展為地區性硬通貨幣。”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學彬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從世界范圍來看,包括日本等國在推動本國貨幣國際化初期時都表現為貿易順差,這導致了本國貨幣的升值,有利于本國企業或機構走出去進行對外投資(ODI),而當本國貨幣國際化進入成熟期之后,對外貿易往往表示為貿易逆差,而本國貨幣能夠通過貶值的方式獲得鑄幣稅的收益。
所謂鑄幣稅從學術意義上來說,是指發行貨幣的組織或國家,在發行貨幣并吸納等值黃金等財富后,貨幣貶值,使持幣方財富減少、發行方財富增加的經濟現象。按照美國媒體測算,在過去60年,美元因為其國際化的貨幣地位為美國每年掙得鑄幣稅達到350億元之多。
“在過去30年間,中國已經向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繳納了巨額鑄幣稅。”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決策層應該下定決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力度,完成人民幣從貿易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的轉變,以增加我國的國民財富。”
享有巨額鑄幣稅將有利于解決中國正在出現的“未富先老”的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了這樣的信息:“我們在做一個研究報告準備提交決策層進行參考。美國可以動用別人的儲蓄,關鍵原因就是美元是國際關鍵儲蓄貨幣。未來要應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其核心問題是人民幣成為國際性儲備貨幣,我們要借用別國的人民幣儲蓄來養老。”
第三國之間頻繁使用才是真的好
從2009年7月開始,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及東莞等地先行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元年。
國家外匯管理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時我們已經感覺到,境外人民幣接受程度比較低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幣的發展。境外人民幣流通和沉淀還主要限于周邊相對來說本幣比較弱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港澳地區。”
多位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參與人民幣國際化方案決策的智囊告訴記者,當時中央決策人民幣國際化有幾個思路:大力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通過人民幣升值營造出境外企業愿意接受人民幣的環境;推進人民幣和其他國家貨幣的互換;打造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并研發包括債券在內的投資產品。
3年努力,四管齊下初見成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東榮在某論壇上透露,截至2012年6月末,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累計已經達到3.86萬億元。這已經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然而,跨境貿易結算量的激增并不能反映出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讓人民幣進一步在國際貿易中流通,才能完成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在國際間的接力賽。
8 月6日,匯豐香港宣布,其首次協助兩家境外企業以人民幣應收賬款融資方式開展采購和供貨貿易。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該筆業務由總部位于倫敦的英國知名百貨公司Debenhams向總部設于香港的 Milagros公司采購冬裝、手袋及配飾。匯豐憑香港出口方交付的發票向其提供等值150 萬美元的人民幣應收賬款融資額度,然后直接向英國進口方收取款項。
此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運用主要通過離岸貿易的形式實現的,即中國企業和境外企業進行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而此次則是為兩家境外企業提供人民幣貿易融資。
Milagros營運總裁林規強坦言:“我們的生產線在中國內地,大部分成本以人民幣計價。但我們大部分海外銷售則以美元計價,由此而產生的匯率風險必須在定價時計算在內。如今我們消除這個風險,享有更強的競爭優勢,而我們的客戶亦同樣受惠。”
事實上,無論是美元還是歐元等國際主要貨幣,其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本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使用,更體現在第三國之間的使用頻繁程度。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工商金融服務部總經理何舜華認為:“兩家境外企業間的應收賬款融資以人民幣計價顯示出人民幣在離岸貿易中日益活躍,其使用不再局限于與內地企業的貿易往來,并且應用類型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