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則不太起眼卻意味深長的企業新聞出現在人們面前。
民營企業新疆華凌集團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市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格魯吉亞Basis銀行共同對外宣布,華凌集團已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及其他銀行股東達成協議,收購Basis銀行90%的股份。
據介紹,本次收購完成后,華凌計劃進一步投入資金,以加強和促進Basis銀行的可持續發展。Basis銀行也計劃通過提供貿易融資、結算服務和其它銀行產品,支持中國企業的貿易和投資活動。
這應該是中國民營企業境外收購商業銀行的第一個案例。就此收購案例本身而言,不管其結果如何,都是頗具劃時代意義的。
有評論熱情贊揚說,這是中國民營企業在境外的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在金融領域的發展跨出的重要一步。
對此,筆者想說的是,非常高興看到中國民企能夠實現這樣的突破,也很愿意看到事情的發展能夠持續順利,最終實現收購的雙贏局面。
不過,意義歸意義,企業并購對整個市場的意義和對當事企業直接的影響而言,還是兩回事。
我們要正視的是,當跨國并購從實體邁向金融機構的時候,其所面對的風險將是空前的。這也正是多年來民營企業未能跨出這成功一步的原因所在。
還記得今年早些時候,浙江某民企夸口買下美國一家銀行,而事后證明只是烏龍局一場。
而華凌則會如何呢?在筆者看來,華凌集團跨界并跨國進入金融領域,其風險并不算小。
當然,華凌有足夠的理由來否認這一觀點,比如它地處新疆接近中亞的地緣優勢、比如它在格魯吉亞政商界的人脈、更比如銀行可以為中資企業服務的潛在市場。
仔細看來,華凌此前在格魯吉亞的一系列并購是成功的:從2006年華凌集團進入格魯吉亞以來,先后在當地投資了林業開采、木材加工和礦業開發,并于2009年在格魯吉亞庫塔依西市建立了自由工業園區,目前在格魯吉亞投資額超過一億美元。在格魯吉亞政府支持下,華凌即將在第比利斯市建設大型現代商貿市場暨華凌國際經濟特區項目。
但是,這一切是證明購買一家銀行也能成功的充分理由嗎?恐怕需要仔細思考。
我們不清楚格魯吉亞的金融監管環境究竟如何,但做為同樣進行跨國收購銀行的案例,另一個案例或許值得借鑒。
民生銀行幾年前曾很低調地在美國收購過一家叫做聯合銀行的公司,結果很遺憾未成其功。
從收購對象來看,那家銀行在美國有70家分行,在當地華人中間是第二大行,跟第一大行差不多,而且經營也算不錯,并且他們有意到中國來發展。按民生銀行某高層的說法,雙方在客戶上有互補作用,所以很快就達成了意向。
然而,隨著事情的推進,一切開始發生了變化,比如,在收購股權的比例方面,從第一步的4.9%到第二步9.9%都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了第三步19.9%上。最終由于無法和包括美聯儲在內的監管機構達成共識,投資而無法控股,因此中方最終選擇了放棄。
金融界有句老話: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業。由于存在杠桿效應,銀行的經營風險常常會被成倍放大,經濟上行和下行時,銀行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經營狀況,再加上各國在金融監管方面普遍的管制傾向,很容易發生未知成本。
跨國收購實體產業有許多風險和障礙需要跨過,而一旦收購標的是銀行,那么所要付出的成本則會更大,在享受“跨國收購銀行”這樣令人矚目的壯舉之同時,包括華凌在內的民企應當對接下來所要經受的考驗有一個充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