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浙江地區一國有大行高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今年第二季度,浙江地區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并未扭轉。“從監管層了解到的信息表明,截至5月末,浙江地區銀行業新增不良貸款已達45億元,主要來源于普通加工行業以及與房地產開發相關的建筑業。”
對此,浙江銀監局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并未否認浙江地區金融機構新增不良貸款進一步上升的現狀。此前,浙江省銀監局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表明,浙江局部地區受產業空心化和資本虛擬化趨勢影響,民間借貸相關信用違約風險正向銀行體系蔓延。溫州地區接受調查的170家涉及銀行授信的企業中,因介入產能過剩行業和房地產等投資投機領域、涉足民間借貸等導致信貸資金出現風險的超過70%,其中90%的貸款反映為不良。
多位銀行業分析師認為,當前,銀行業信貸資產質量下降的風險還在增加。
據溫州市金融辦匯編的最新一期“溫州市金融運行參考月報”,截至今年5月末,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已達161億元,不良貸款率攀升至2.43%,這是當地連續11個月不良貸款率上升,并且遠高于全國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與此同時,浙江地區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實際難度依然存在。
從全國形勢看,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環比增加103億元。在上市銀行中,一季度浦發、民生、深發展和興業銀行四家銀行均出現不良額和不良率環比“雙升”的情況,其新增不良貸款主要發生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小企業。
在浙江省寧波和溫州,小企業十分密集,而這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外貿依存度很高“寧波和溫州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分別為150%和77%,由于今年以來出口訂單大幅減少,對當地經濟構成較強沖擊,銀行對普通加工行業的惜貸行為表現得較為明顯。
申銀萬國銀行業高級分析師倪軍表示,“另外,我們的調研表明,大多數商業銀行預計2012年溫州不良貸款率至少達到2%,而在經濟急速下滑的情況下不排除達到5%。因此,我們認為2012年上半年的不良貸款壓力應該大于2008年。”
在農行諸暨市支行副行長陳學軍看來,浙江地區的普通加工型小企業生產的產品普遍科技含量不高,一旦出口訂單減少,企業就開始虧損銷售。“在2007年間,不少紡織類輕工企業就已經顯現出資金鏈緊張的危機,其銷售收入和成本不匹配,導致部分企業的盈利支撐不了財務成本。然而,2009至2010年間,浙江地區的普通加工行業為了獲取生存空間,利用當時國家信貸投放過快、銀行融資便利等條件,把大量資金投入到容易賺錢的行業,一是投資房地產,二是對即將IPO的企業做股權投資,三是向煤炭、鐵礦等資源型行業投資,由此陷入惡性循環。”陳學軍說。
另外,浙江省多家銀行的高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去年銀根收緊的情況下,浙江地區的不少企業通過民間高利貸融資,導致負債成本加重,資金周轉困難,而這種危機傳導到金融體系的具體表現就是今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持續上升。
目前,就銀行放貸傾向而言,對與房地產相關的建筑行業、船舶制造業及普通加工業企業的放貸普遍較為謹慎。銀行方面認為,建筑行業負債結構中超過50%與房地產開發有關,在現有調控政策和房地產泡沫并未有效消除的背景下,建筑行業貸款質量需重新評估。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如果二季度末信貸投放沖量,導致總貸款基數上升,可能會使銀行業不良率上升的數據被適度掩蓋,但不良貸款總量上升的事實仍不容忽視。
為了避免因不續貸、催貸造成更多不良貸款,銀行業正在探索多種創新型還款方式,如“資金適配法”,即企業可選擇一次性償還貸款,也可分期償還。
據了解,“短貸長用”是銀行貸款期限與企業生產經營周期不匹配的重要表現。浙江省銀監局副局長包祖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企業“短貸長用”、依靠民間融資臨時周轉向銀行“還舊款借新貸”的現象突出。銀行采用的“應急延期法”則主要針對市場前景好、經營運轉正常但暫時出現資金緊張的企業,經審查可適度延長貸款期限。目前,紹興地區銀行的此類貸款占全部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的40%。
實際上,銀行出現局部不良貸款上升的情況,是我國經濟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之一“既然要轉變發展方式,以降低增速為代價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那么銀行業出現不良貸款上升也在情理之中。對銀行而言,一方面要承受這些不良貸款帶來的利潤侵蝕,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不良貸款的跟蹤、預警及應對預案,避免局部性的不良貸款上升為大面積呆壞賬。”一位銀監會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