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播報" />
出席“未來10年中國經濟走向”高峰論壇的專家認為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抵御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一年前,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出了促進增長的十項措施,制定了系統完整的一攬子計劃。11月15日,在“未來10年中國經濟走向”高峰論壇上,吳敬璉、厲以寧、李揚、劉世錦、蔡昉、王一鳴、張維迎、李曉西、遲福林等知名經濟學家先后發表主題演講。與會者充分肯定了“反危機”一年來所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同時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未來10年中國經濟走向”上。
與會者認為,各項指標逐步回暖的中國經濟今天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邁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未來10年中,中國經濟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隱憂,中國經濟如何進一步保持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如何融入全球化,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與會的經濟學家們針對這些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各陳己見,提出了諸多可操作的政策建言。
與會者認為,中國經濟已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刻,實現全年“保八”已無懸念,中國經濟回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正穩步增強。他們同時也指出,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內外因的變化適時調整相關政策,在短期政策取得明顯成果的情況下,下一步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解決長期增長的問題上,切實注重轉變增長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提高企業的效益和經濟增長的質量。
中國經濟已經快速增長了30年,這個勢頭還能保持多久?許多學者的估計是10年。有學者在發言中指出,從國際經驗看,還沒有一個經濟體能連續40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連續40年保持7%以上增長的也只有新加坡、韓國和中國香港。這些都是比較小的經濟體,大的經濟體要保持兩位數的長期增長尚無前例。在此國際經驗背景下,中國這個大經濟體的增長潛力到底有多少,速度是如何分布的,接下來到底會走出一條什么樣的曲線,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但未來幾年,我們有必要為中國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做好準備。在接下來的10年里,如果中國經濟增長速度6%、5%成為一個常態,我們就要有準備承受它帶來的某些后果,對未來的幾年里應該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要有清晰的分析和把握。為此,與會學者強調,一是要深化改革解決好體制創新的問題,二是要做好金融發展與金融風險防范工作,三是要進一步推進金融業服務業的開放。今后10年左右的時間,從與高速增長相適應的發展方式,轉變到與中低速增長相適應的發展方式,也是一個實質性轉變,相關的工作一定要有實質性的推進。學者們認為,即使未來幾年的發展速度低了一點,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可能會好一點,中國經濟仍然可以進入另外一個充滿活力的可持續的發展新階段。
談到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可能在哪里,有學者建議利用我們大國的區域差異性來推動未來的經濟增長。經濟學家認為,至少今后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都將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今后要依靠中西部地區的增長來推動整體經濟。
與會者還認為,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也將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對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轉型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這是因為,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盡管在復蘇,甚至可能會好于人們的預期,但是增長的恢復很可能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由此也決定了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經濟可能是一個調整期。換句話說,在這輪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由于外部的變化、內在條件的變化,我國的經濟增長也會發生相應的調適,經濟結構要進行一次戰略性的調整,增長模式也需要一輪戰略性的調整。而要保障這兩個調整有效到位,經濟學家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推進體制改革的戰略性突破,包括建立和完善土地和環境產權制度、宏觀管理體制、財稅和金融體系等。如果相關的調整和轉型能夠成功,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延續時間就能夠再拉長些。
有學者認為,未來五年左右,我們的消費率提高10個百分點應該是有可能的,居民消費率提高15個百分點也是有可能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的制度安排,如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財政和金融轉型,投資體制改革等。
本次高峰論壇由廣東省出版集團、中國社科院科研局、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