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的危害在于,一旦有些風險集中爆發,勢必對金融系統造成沖擊;另外,‘影子銀行’的存在將降低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效率。因此,的確需要各國監管機構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
金融危機的爆發令“影子銀行”成為世人鞭笞的對象,近幾年來對“影子銀行”的詬病也一直存在。然而,全球“影子銀行”的發展卻似乎并未因此受到影響。日前,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公布的全球“影子銀行”跟蹤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范圍內“影子銀行”規模創下新高,達到67萬億美元。這一數據再度引發一片嘩然,也將引發全球監管的重視。
全球“影子銀行”規模創新高
FSB發布的報告顯示,以其他金融機構(OFI)作為統計對象的全球“影子銀行”規模在2011年達到67萬億美元,甚至高過“影子銀行”2007年全盛時期的規模,當時OFI的規模總計62萬億美元。“67萬億美元的規模占到受調查國家GDP總額的111%,相比2007年峰值時期的占比128%有所下降。”FSB《報告》指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FSB今年的調查國家有所增加,調查范圍的增加可能造成數額增加5萬億美元至6萬億美元。而新增“貢獻量”主要來自瑞士和中國香港,均為1.3萬億美元;巴西1萬億美元,中國內地0.4萬億美元。
按業務種類進行劃分,非股權類基金的規模以9萬億美元位居首位,而結構性金融工具則以5萬億美元的規模位居第二,占到非銀行金融機構(NBFI)總規模的10%,而經紀業務、金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貨幣市場基金基本上規模差不多,分別占到NBFI規模的7%左右。
對于“影子銀行”為何在金融危機爆發后規模仍不斷擴大,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一方面,金融危機之后,很多企業及個人對資金的需求無法從銀行等常規渠道獲得滿足,一定程度上促發了‘影子銀行’的發展。”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之后各國尤其是歐美國家普遍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市場資金泛濫,然而從事實體經濟的盈利困難增加,因此大量資金從事金融領域的投資,這也使得‘影子銀行’規模不斷壯大。”孫茂輝進而指出,“另外,近幾年網絡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以及電子金融的快速發展,也為‘影子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尚小
FSB報告顯示,從國別來看,美國“影子銀行”規模盡管自2008年大幅下降,但仍然位居全球第一;其次是歐元區22萬億美元,從原來的31%上漲至33%;英國從2005年占比9%上升至13%,達9萬億美元;日本比例從7%降到6%,中國內地計入新的統計之后占到1%,規模為0.4萬億美元。
FSB指出,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以金融公司的形式出現,中國的金融公司在全球金融公司中所占份額為11%,遠超過其他非股權基金、結構性金融工具的全球占比。從增長速度來看,自2007年以來,中國顯著增長的兩類“影子銀行”為貨幣市場基金和金融公司,增速分別為33%。
“‘影子銀行’的危害在于,一旦有些風險集中爆發,勢必對金融系統造成沖擊;另外,‘影子銀行’的存在將降低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效率。因此,的確需要各國監管機構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不過,孫茂輝同時指出,“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向來都是世界性的難題,而且監管成本較高。而加強對‘影子銀行’監管,除了增加具有針對性的監管條例之外,需要監管機構及決策部門的政策更具有前瞻性。”
而就中國內地0.4萬億美元的“影子銀行”規模,孫茂輝則認為,這一規模相較于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規模而言,還是比較小的,“不過,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未來幾年中國內地‘影子銀行’的規模勢必會出現加速增長,畢竟在相當程度上,‘影子銀行’的發展與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成熟是成正相關的。因此,對中國的監管機構也是一大挑戰”。
央行行長周小川就這個問題在十八大期間曾表示:“中國也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會有影子銀行,但是中國影子銀行實際上要比本次金融危機中在發達國家中所暴露出來的影子銀行的業務,從規模到問題來講都要小得多。而且絕大多數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多數都處在監管之下,而不是像有些國家那樣完全脫離了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