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13年上市公司半年報陸續披露。截至目前,共有563家上市公司宣告業績同比預減,已大大超過一季報的預減個股總數。其中,中小板及創業板更是業績縮水的重災區。
目前,上市公司中報業績雖尚未披露完畢,但已公告預減的企業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一季報披露完成的數量(350家),直追2012年中報的659家。
截至記者發稿,已有1518家上市公司發布業績預報,其中563家上市公司宣布上半年業績預減,占比超過三成。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占據絕對多數,成為業績下滑的重災區。數據顯示,目前業績預減的企業中,創業板152家,中小板161家,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占比高達56%。
深圳中小板企業路翔股份(002192)更是以近-600%幅度下調預期業績,宣告今年上半年預虧400萬元至500萬元,相當于虧掉整個2012年全年的凈利潤;其他公司如邦訊技術(300312),上半年盈利同比將下降30%至50%的現象也較為常見。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宗新分析,一般來說,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比較大。鑒于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許多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出現業績同比下滑、甚至虧損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
記者翻閱已發布的中報發現,創業板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將業績下滑的原因歸結為受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包括行業不景氣、市場競爭激烈、生產與人工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上升造成出口量銳減、訂單毛利率下降等。
自開板以來,創業板市場一直以高成長性自居,但今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使其成長性遭受極大考驗,部分創業板企業現出原形。
有投行人士指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宏觀環境下,一些創業板上市公司通過透支業績、美化財報等手段“帶病上市”后,業績更加沒有“免疫力”。
從今年的中報行情來看,2012年的“新科”上市企業中際裝備(300308)在業績預告中表示,公司非經常性損益金額約1100萬元,拖累上半年業績同比下滑;光一科技(300356)的凈利潤同比下降25%-35%;百洋股份(002696)凈利潤同比下降25%-55%……
實際上,新股在上市后業績即現“變臉”并非個例。歷史上看,作為首批創業板公司的華平股份(300074),上市僅3個月,營收凈利跌幅就超過50%;南都電源(300068)上市當年業績下降超過七成。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教授單喆敏認為,重視“持續盈利能力”的審核導向促使發行人為讓發審委相信其“能力”,使勁做好上市前的財報導致業績嚴重透支。因此在上市之后,一些企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