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上海自由貿易區,是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有效平臺。進駐自由貿易區的企業,將享有更加便捷的審批流程和稅費減免政策,再加上人民幣資本項下逐步開放,上海自由貿易區將成為為企業提供與海外資本、市場對接的窗口。
記者萬荃2013年7月3日起,上海以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改革對外窗口的驕人身份走到了國際金融、貿易舞臺的前沿,這顆東方之珠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吸引著世界各國人的眼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會議強調,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立上海自由貿易區,是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有效平臺。而上海自由貿易區之所以能夠快速推進,與時不我待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有關。從國際來看,上海自由貿易區在中國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談判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為中國加入TPP的首個對外開放窗口;從國內來看,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的上海座談會上明確強調,“我們要用開放擴大內需,用開放形成倒逼機制,用開放促進新一輪改革。”此外,在西方主要貿易伙伴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我國完全可以借助發展自由貿易區不斷拓寬經濟發展空間,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形成戰略擠壓的不利態勢,搭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橋梁,拓展經濟上的市場領土和金融領土。
從對實體經濟的深遠影響來看,上海自由貿易區促進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便利化。當記者詢問上海一家從事國際貿易的工作人員時,他抑制不住興奮地說,這對自貿區的外貿企業來講無疑是得到了先機,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方面的特殊優惠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這樣在做大企業規模的同時,也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同樣以發展服務貿易為主要目標,從過去10年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的商品貿易雖獲得了很大發展,但服務貿易相對滯后。而服務貿易恰恰是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推動經濟復蘇的新動力。今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也應當以服務貿易為主。
長期以來,我國是以廉價勞動力和低價土地等初級產品提供者的身份參與國際分工的。然而,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隨著跨國公司、跨國產品、跨國經營的出現,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跨國公司是在研制、生產、銷售等環節上實現高度國際化的產品,是各類生產要素跨國最優配置的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有可能突破國際分工的傳統格局,以其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與技術,去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按照原有保稅區的格局和模式,甚至將保稅區視作保稅大倉庫、保稅大作坊,其結果必然是被動地接受發達國家成熟技術乃至淘汰技術的轉移。而以“境內關外”的地域和功能優勢,自由貿易區就有可能主動地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中去,到全球經濟的浪潮中去搏擊。
上海自由貿易區不僅是實體經濟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金融活動對外開放的窗口和金融深化改革創新的先鋒。
在自由貿易區試點內容中,資本項下的放開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自由貿易區方案中企業法人可在自貿區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為探路人民幣國際化的先遣隊。奚君羊表示,在自由貿易區內,管制相對寬松,市場化程度高,跨境資金流動也比較自由,這必將為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兌換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
自貿區以自由化為核心特征,在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方面給予企業各類特殊優惠政策。進駐自由貿易區的企業,將享有更加便捷的審批流程和稅費減免政策,再加上人民幣資本項下逐步開放,上海自由貿易區將成為為企業提供與海外資本、市場對接的窗口。
此外,自由貿易區屬性使得按國際慣例運作離岸金融市場成為可能,在上海自貿區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可以減少政策障礙,先行先試。 (萬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