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儲蓄率位居前列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儲蓄率超過50%,這被普遍認為是導致國內消費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二十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結構已嚴重失衡。以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進行分析,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與儲蓄率居高不下相反的是,中國居民的消費意愿卻在減弱。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高達85.8%的城鎮居民傾向于儲蓄,只有14.2%的居民傾向于更多消費,這是1999年進行問卷調查以來的最低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長時期存在的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這種不平衡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阻礙。“我們應當降低儲蓄率,保持儲蓄在合理、適度的水平。”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要更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失業救濟等一系列的保障,使人們未來的不確定性降低。此外,要適度發展消費信貸,優化消費環境和消費金融環境,這樣才有利于降低儲蓄率,優化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