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2年10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93.64萬億元,同比增長14.1%,而同期GDP增長卻并沒有超過8%。”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解釋“變量”之謎,一種可能是中國GDP被低估了,另一種可能是CPI被低估了。
數據顯示,貨幣供應總比國內生產總值(GDP)跑得快。
11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2年10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93.64萬億元,同比增長14.1%,而同期GDP增長卻并沒有超過8%。
據測算,如果按照年初央行目標同比增長14%來衡量,那么今年年末,我國廣義貨幣余額將突破97萬億元,而在明年一季度末,該數據極有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00萬億元。而在2008年年末,該數據還不過47.52萬億元,僅用4年便實現了“倍增”。
“貨幣超發”引爭議
自2009年開始,貨幣超發便成為一個各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我們看到貨幣供應量的確在2009年之后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存在貨幣嚴重超發的情況。”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面對社會的質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新著《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對貨幣超發進行了反駁,由于多數研究和實證檢驗證明,調控貨幣供應量與中央銀行保持物價穩定的目標之間并無必然聯系,貨幣供應量這個指標,在西方學術界基本上已被棄用。
“小川行長的論述,無法解釋央行是如何制定貨幣供應量的,因為央行在制定來年M2指標的時候,物價毫無疑問是一個重要參考。”一家知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包括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內的多位曾在央行工作過的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央行在確定來年貨幣供應量時主要依據的是這樣一個公式:M2=GDP+CPI(居民消費價格)+X,即名義經濟增長加上一個“變量”X,而“變量”的存在主要是因為物品(土地)貨幣化的需求。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在2011年初發表的《穩健貨幣政策應該回歸中性》一文指出,隨著我國貨幣化的基本完成和直接融資的發展,加之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M2以及貸款增速與GDP和CPI增速之和的差距均應逐步減小。
所謂差距即是這個“變量”。統計數據顯示,在1990年以來的22年里,除了1994年、2007年之外,其他年份“變量”都是正值。以2009年為例,央行年初M2增速目標值是17%,而最終的結果卻是27.7%。當年GDP增長8.7%,CPI下降0.7%,意味著“變量”激增了19.7%。
長達20多年“變量”和CPI的不斷累計,使得2011年中國的M2/GDP的比值變大達到了181%,而美國的該比例只有86%。基于此數據,包括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周其仁在內的學者認為,我國貨幣超發已經十分嚴重了。
然而對此,實務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