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機構官方論壇——全球貨幣智庫的高管日前向媒體透露,歐洲數家央行已秘密持有少量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這體現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要讓人民幣穩定立足于多幣種儲備體系,必須“以開放促改革”,低調加速前行。
世界黃金協會在最新發布的一份題為《黃金、人民幣和多幣種儲備體系》的報告中稱,世界正在向多幣種儲備體系過渡,在這個充滿變數的階段,儲備持有者將在相對廣泛的資產類別和投資領域分散投資。
很顯然,不少央行已提前行動,將人民幣納入到外匯儲備籃子,即使人民幣目前還無法自由兌換。除了歐洲國家央行的秘密持有,公開信息顯示:去年年初,韓國與日本相繼宣布,計劃在外匯儲備中增加人民幣資產;去年年底,卡塔爾的主權財富基金對10億美元的QFII額度表示“不滿足”。據一些經濟學家的樂觀預計,到2015年,非洲國家央行外匯儲備資產中的20%或為人民幣資產。
在人民幣正迅速被國際市場接受的同時,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成為其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障礙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被視作人民幣自由兌換踏腳石的QFII與QDII近日好消息頻傳。新年伊始,在央行部署的2013年的主要工作中,首次提出積極做好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試點相關準備工作;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亞洲金融論壇上釋放利好,先后提及QFII、RQFII、QDII2,一個都不少。
時移世易,如今,境外市場的人民幣資金池漸成規模,國內外投資者在QDII和QFII的數次歷練后也日趨理性。QFII、RQFII、QDII的增額與升級,時機已基本成熟。
不可否認,改革本身確實是有風險的,資本項目可兌換也并不意味著完全放棄管控措施。但若把目光過于集中在風險上,改革本身將會停滯不前,錯過最好的時間窗口。在人民幣“儲備化”加速的外部環境利好下,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放寬視野,順勢而為,從而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