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12中國500強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營業總收入5.7%,但其利潤卻占到32.2%;而其中272家制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雖占500強的42.7%,利潤卻僅占25.04%。此外,不僅制造業利潤率降低,其上榜企業數量也已連續5年減少。
報告中顯示的銀行業和制造業利潤率的反差,令國內一些人擔心:銀行業巨大利潤形成的誘惑,有可能令更多資本逃離實體經濟,若長此以往,我國制造業“空心化”趨勢恐在所難免。
制造業“空心化”是銀行業高利潤導致的嗎?如何避免制造業“空心化”?金融業如何支持制造業升級?本報記者圍繞上述問題采訪了復旦大學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杰教授。
銀行“高帥富”、制造“矮矬窮”是偏見
本報記者李小佳(以下簡稱記者):有人提出,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銀行業利潤偏高、制造業利潤偏低是正常現象。這種說法對嗎?
芮明杰:這是一種誤解。從理論上看,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所有行業的利潤率應趨于一致。這是因為,如果存在利潤差距,投資者必然愿意把錢投到高利潤行業、離開低利潤行業,而隨著高利潤行業的投資增加、企業數量增長以及競爭的加劇,其利潤率會逐漸降低,并慢慢地形成新的產業平衡。
當然,現實經濟生活中,由于產業本身特性以及現有產業規制等的影響,市場中做不到充分競爭,所以,會產生某些行業利潤率高一些、某些行業利潤率低一些的現象。在我國,銀行業處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制造業則基本處于完全競爭甚至是過度競爭的環境中,過度競爭的主要表現有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庫存增加、產能過剩、利潤下跌等。可見,制造業利潤下降,銀行業利潤偏高,主要原因是行業的競爭程度、行業特性、發展階段、面對的問題不同等造成的,而不是現代經濟本身的特征。
但現在社會上確實存在一種看高銀行業、看低制造業的傾向,這應當引起警惕。如有高校今年經濟管理類共招收400多名本科新生,在征詢專業意向時,其中360多名學生選擇金融專業,僅40名左右的學生選擇經濟管理類的其他專業。對經管類的其他方向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制造業了。要實現兩個行業的協調發展,一定要避免把銀行業看作“高帥富”、把制造業看作“矮矬窮”的價值偏見。
制造業萎縮,板子不能打在銀行業身上
記者:《2012中國500強發展報告》顯示的銀行業與制造業之間的巨大利潤差距,令一些人把兩者對立起來。更有人提出,銀行業本應向制造業輸血,而實際上卻是從制造業抽血。請問,兩者是此消彼長的嗎?制造業利潤率下降是銀行業造成的嗎?
芮明杰:不能把兩者簡單對立起來,更不能認為兩者此消彼長。現在經濟生活中出現的金融業增長、制造業萎縮,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首先,隨著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生產效率快速提高,制造業產品越來越充裕,一些行業進入了相對過剩的階段,這樣制造業的增長就不會太快。金融業則相對處于發展的上升期。其次,服務業比重的相對提升和制造業比重的相對下降,是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隨著人們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滿足,整個社會對制造業的需求減少,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如房地產投資、資產投資等都會產生金融服務的要求。所以,呈現出的就是一個行業在增長,另一個行業在相對萎縮。
也不能把制造業利潤率下降的責任歸咎于銀行業。銀行業對制造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能不能從銀行貸到款、金融服務是否到位等。制造業利潤率下降的根本原因還在制造業本身,即制造業生產過剩、供給過大、過度競爭、投資過大等。以鋼鐵業為例,去年我國鋼鐵產量大約為8億噸,而國內需求僅為約6億噸,供需之間的落差導致出現大量庫存和剩余。長期供大于求,制造業的利潤勢必受到影響。近些年國外需求減少、出口受挫,也加劇了制造業的困境。而從深層次看,鋼鐵行業的產量過高、投資過大又與傳統的“唯GDP”觀念有關。這是因為,投資制造業、上大項目可以快速拉動GDP,這樣經濟增長似乎就上去了,但實際上當增加的產能無法得到相應的需求來支持和消化時,就會導致庫存增加、產品積壓、價格下降,最終造成企業利潤下滑及巨大的資源浪費。造船、水泥、太陽能等制造業,也都存在這種問題。
平衡不同行業利潤差別,靠疏不靠堵
記者: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投資如虎,地產似豬,而實業像牛;與其辛苦喂牛,不如輕松養豬飼虎”。不少人擔心,投機氛圍讓企業家離開制造業而投身虛擬經濟,會帶來制造業“空心化”。我國是否存在制造業“空心化”危機?低利潤就是“空心化”嗎?
芮明杰:對于制造業“空心化”有兩種理解:一是一些制造業企業僅部分地從事制造業甚至脫離制造業生產,轉而投資房地產等。二是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演進,一個國家或地區會將低端制造業轉移出去,主要的產業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如美國、英國等。但準確地說,前者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制造業“空心化”,而是制造業企業的多元化發展。
可能不少人擔心,實業家都不辦實業而去投資甚至投機去了,經濟靠什么支撐?這種擔心并非沒有必要,但關鍵是要以正確辦法來應對。資本是趨利的,在市場環境下資本必然流向利潤最高的地方。所以,假如實業家棄實業而投房地產,靠堵是堵不住的,而必須靠疏。這要求創造更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制度環境,制定更加完善的產業規制政策,這樣才能改變某些產業的暴利問題,平衡不同行業間的利潤差別。
其實,制造業“空心化”危機主要來自于制造業轉移。隨著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價格等的上漲,我國東部沿海城市會將部分制造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但現在還稱不上有嚴重的“空心化”。近年來,上海也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制造業轉移的困擾。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注意一些問題:
一是制造業轉移可以把加工部分轉移出去,但要把人才、設計、品牌、技術、研發留下來。產業轉移不能單靠一攬子的“扔”,而要想到產業升級和高級化發展。傳統觀念中認為的一些淘汰產業,如自行車行業,其實也并非只有淘汰一條路,捷安特現在就依然做得不錯。而曾經享譽全國的上海自行車行業就沒有得到相應高級化的發展。
二是發展新興制造業不能走老路,而要走“跨越式發展”的新路。最好的途徑,就是購買并購一些歐美國家的高端制造業企業。現在也是較好的時機。例如,如果能買到勞斯萊斯的飛機引擎制造技術,對提升我國飛機制造技術是很有用的。再如,信息產業中的智能制造工作母機等,也可以先購買再學習,這要比傳統的技術引進后再學習快得多。
制造業要有創新,金融業需多元發展
記者:當下,第三次工業革命熱潮興起,全球出現了一股對制造業再認識的潮流,如美國提出重振制造業。請問,“先進制造業”能治“空心化”嗎?它將給制造業帶來怎樣的革新?
芮明杰:當前世界經濟實體部分普遍進入了一個依靠技術創新和需求逐漸飽和的發展緩慢的階段。所以,與其說“先進制造業”能治“空心化”,不如說“先進制造業”將成為重新詮釋制造業價值的契機。美國的再工業化雖與增加其國內就業等有關,但它不是傳統制造業的簡單回歸,而是以信息技術再定義了的新型制造業的回歸。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到的新技術,如新能源、數字通訊、信息產業、新材料變革等,恰恰是新型制造業中的核心。如3D打印機滿足的就是現代人對產品個性化的需求,創造的是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的新的生產方式,這對傳統大規模的標準化工業化生產模式是一種顛覆。可見,美國的再工業化著眼的是未來10年、20年對新型制造業的領先和控制。有鑒于此,我們需要擔心的是,未來我國制造業是否還是亦步亦趨地跟在這些制造強國后面,是不是能有自己的創新。
當然,制造業有美國模式,也有德國模式、日本模式,后兩者雖在技術創新上不及美國,但在制造業生產加工的精密化、精準化上更勝一籌。我國制造業升級發展,不一定非要瞄準美國模式,也可以效仿德國模式,在制造工藝等方面下功夫。
記者:金融業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服務制造業升級換代,從而實現兩個行業的協調發展?
芮明杰:首先,避免金融業自我服務的傾向,加強金融業服務制造業的理念。隨著社會對金融需求的增加,銀行業會更加發展,這是銀行業提升自身服務能力的一個基礎。所以,要肯定銀行業的發展壯大,在肯定的基礎上再看發展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剔除不合理因素,從而使金融業成為制造業再度騰飛的“支點”。
其次,建立非銀行服務體系。隨著社會對金融需求的增加、需求種類的多樣化,單靠銀行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要形成由信托、保險、投資、基金、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小企業貸款公司、抵押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構成的非銀行體系,這些對制造業發展以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都有巨大好處。例如,現在制造業企業的運行成本很高,設備等都要自己購買,對資金流形成巨大的壓力,如果融資租賃公司能夠買下設備而讓企業來租,這將直接降低制造業企業的資金成本要求。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進程中,若能不斷地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形成上海特色的非銀行服務體系,也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最后,金融領域需要進一步開放和改革,通過增加競爭來提升金融業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