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堅定改革信念,凝聚發展共識。經濟之聲系列評論《經濟發展新動力》,今天請聽第23篇:均衡的人民幣匯率,是中國經濟的“穩定器”。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中國的匯率機制改革走過了近20年歷程。1994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2005年7月份,匯改再次提速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達到30%,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幅也達到了29.5%。現在,人民幣幣值基本上是均衡的。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中國銀行高級研究員譚雅玲認為,中國的匯率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
譚雅玲:外匯改革的成就, 第一是對接我國內部本身市場發展,第二是對接國際環境的變化。在外部貨幣上下主導錯落的過程中,參考一攬子貨幣,可能會均衡風險規避和有利于市場判斷,有效推進市場需要的改革,匯率制度改革本身是對接中國經濟的發展。制度的改革是比較大的成就,也是我們在金融改革上重大的突破。
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8.0關口;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但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匯率有升也有降。這種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保持了人民幣的相對穩定,避免了大的波動。為中國貿易和投資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成功的匯率機制,使中國的外匯儲備迅猛增長,2000年末國家外匯儲備為1655億美元,2011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為3.18萬億美元。十年來增長20倍,增強了抵御外來金融“洪水”沖擊的能力,成為中國經濟信心的重要標志。
譚雅玲:外匯儲備的增長實際上與中國的經濟環境、金融市場的狀態有很大關系。我們的積累在增加,所以外匯儲備能量也在增加。外匯儲備的增加對于一個國家的風險保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亞洲金融危機時,大多數國家都是缺乏外匯金融儲備,所以抵御不了投機和對沖基金的沖擊力。
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匯率機制不斷完善,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在逐步有序推進。尤其是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
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進展,中國的人民幣必將逐步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最終成為未來世界的主流貨幣之一,對世界金融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金融學教授徐洪才作出分析點評。
徐洪才: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民幣還不是國際儲備貨幣,這和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形成共識,它主要有幾個積極意義。
第一,主權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是一個國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如果人民幣成為重要貨幣,不僅會改變目前儲備貨幣分配格局以及鑄幣稅的利益,而且會對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可以促進國內金融改革和開放。比方,目前境外人民幣回流的投資需求比較強烈,這就要求國內提高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防止國際流動資本沖擊,同時也要求人民幣幣值穩定,購買力要強。這對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自主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有利于維護香港金融經濟的穩定和繁榮。
第四,有利于推動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化,在全球經濟治理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