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交易所日前發布《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風險警示板在相關業務和技術準備完成后,計劃于明年初實施。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的核心內容是將實施新的漲跌幅限制,被風險警示的股票每天只能漲1%,但最大跌幅仍然是5%。
無疑,該新的交易規則意在限制投資者炒作垃圾股,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是退市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積極意義應該得到肯定。從長遠來看,退市制度的完善和風險警示板的推出,將有力地提升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但從短期看,投資者必須面對風險的釋放。從最近兩天的市場反應看,交易規則的影響正在深化。即使深交所聲明不會實施類似的規則,但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反應,也明顯比上證所劇烈。
首先,市場的反應是ST類的股票普遍跌停,7月30日和31日的市場反應均如此。其次是準ST類的股票出現恐慌性殺跌。其中不乏諸如中國遠洋、鞍鋼股份、中國西電這樣的明星央企,甚至剛剛上市不久的中國水電也加入跌停的行列。
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股票反應強烈。7月30日,上海綜合指數跌了0.89%,而中小板指數跌了1.5%、創業板指數跌了2.1%;7月31日,上海綜合指數只跌了0.3%,而中小板和創業板指數分別跌了1.07%和1.67%。連續兩個交易日,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多只個股跌停。可見,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股票跌幅明顯比上證所的股票大。盡管深交所在7月30日明確表態,但情況并沒有得到好轉,有30多只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跌幅超過8%以上。
自中小板和創業板創立以來,其走勢明顯強于上海的主板市場,背后的邏輯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股本小,易于籌碼的控制;另外,這些公司大都屬于民營控股的公司,投資者與公司實際控制人之間的溝通比較方便(簡單來說就是合謀的成本較低);最關鍵的是這些公司可以通過大比例送股或轉贈股本的方式稀釋股價。操縱股價者可以通過與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充分溝通和協調,讓上市公司不斷出利好,把股價炒上去,再通過大比例送股的方式把股價降下來,吸引其他投資者跟風,以達到獲利的目的。
如今,上證所的新規在打擊垃圾股的同時,也使得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炒作邏輯難以持續。當垃圾股遭到連續拋售,則將使很多垃圾股的股價跌破1元面值。于是,維護股價將成為未來上市公司的重要工作,不敢再隨意大比例稀釋股本了。如果股本較小的公司不敢送股了,那么,這些公司也就失去了“投資”的價值。
自A股市場創立以來,一直存在一種奇特的現象,即小股本的上市公司股票比大股本的公司股票存在明顯溢價,股價高低與股本大小有高度的相關性,而股價與上市公司的業績關系不大,原因就在于筆者的上述分析中。而成熟市場與我們的市場表現正好相反,藍籌公司比小公司享有更高的溢價,因此,市場的資金向好公司集中,沒有人對垃圾公司感興趣,資本市場的確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A股市場之所以表現反常,最關鍵的原因是退市機制沒有發揮作用。
一旦退市機制發揮作用,股價就會回到正常的軌道,藍籌股比小公司應該享有更高的溢價,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享受高溢價的現象將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