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把臭魚從貓的身邊拿走,否則,讓一大群貓看著眼前的臭魚不去吃是不可能的。目前中國房地產調控出現的尷尬現象,恰恰就是這種臭魚效應的真實體現:一方面不斷地強調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卻不斷在微調政策;而6月份的兩次降息,則將這種“臭魚”信號發揮至極致。于是,在宏觀經濟持續下滑,房地產政策并沒有實質松動的情況下,忍耐許久的那些貓終于忍不住出手了。7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統計數據,則數字化生動地描述了這種臭魚效應。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6月份的環比數據讓人吃驚:新房價格由5月份只有6個城市上漲飆升為25個城市上漲;二手房由5月份18個城市上漲躥升為31個城市上漲。按照國家統計局高級統計師馬曉明的解釋,6月份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屬于“特殊現象”,他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利率下調,購房成本下降,購房人的經濟負擔有所減輕,部分人的購房意愿增強;二是前期累積的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有所釋放,特別是市場對房價走勢的預期出現一些變化,擔心房價反彈;三是部分樓盤在以價換量獲得較好的銷售業績后,取消折扣優惠,甚至調高價格。
很顯然,這三個原因只是表面因素。在宏觀經濟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購房者逆勢入市,這在很多國家都不會出現,就此而言,這真的屬于“特殊現象”。而且這種“特殊現象”在7月份繼續火爆,包括北京在內的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繼續被看好。根據北京住建委發布的網簽數據統計顯示,7月上半月,北京二手房住宅成交量為6836套,比6月上半月上漲11.2%,與去年7月上半月相比大漲80.8%;新房方面,上半月新建住宅簽約6597套,比上月同期上漲49.1%,比去年同期上漲37%。與此同時,北京7月10日再現“地王”,海淀萬柳一地塊,以樓面地價4.29萬元/平方米成交,刷新了全國住宅單價“地王”紀錄。
一方面是宏觀經濟持續低迷;另一方面是在降息等穩增長政策刺激下,購房者對市場的預期出現明顯變化。房價上漲的預期這塊臭魚,令購房者再次選擇放棄對政策的信任而果斷入市。這是一種恐慌性的購買,購房者并不是不知道房價仍然處在高位,并不是不明白沉重的按揭對于未來的生活意味著什么。但在穩增長、貨幣政策出現實質性寬松,各地爭相對政策進行調整的情況下,再不撲向前面的臭魚,可能永遠都會失去機會。因此,相對于前兩年房地產市場的瘋狂,這是一種更為悲壯的選擇。
可以說,這輪所謂史上最嚴的調控一直在爭議中堅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管理層甚至祭出了“限購”等殺傷力巨大的措施,決心不可謂不大。但是,無論如何調控,除了真的遏制了房價瘋狂上漲的態勢,在城鎮化和貨幣縮水等事實面前,房地產調控從未改變購房者的房價上漲預期。一旦宏觀經濟風吹草動,足以讓所有持幣待購的人膽戰心驚。而各地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更讓這種預期得以強化,從而使得房價成了一個和宏觀經濟完全唱對臺戲的指標:宏觀經濟好,大家對政策的信心足;而宏觀經濟下滑,大家從來都不信任房地產調控。這幾乎成了判斷中國房地產走勢的最準邏輯。上半年,宏觀經濟出現明顯下滑,二季度更是跌破8%,引發了新一輪的關于房地產調控是否放松的預期,地方政府更是在房地產政策上不斷挑戰底線,引發購房者的恐慌。
房地產能不能救經濟,房地產能不能穩增長,答案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問題是,如果放松房地產調控,除了房地產以及相關行業再次出現逆勢的繁榮之外,并不能解決很多行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困難,也不會改變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如果今年放松調控,相信我們的資產負債表年底的時候不會太難看,而明年怎么辦?后年怎么辦?特別是,一旦房地產調控放松,本來打算進入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資金和資源又會回流到房地產,加劇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房地產巨大的“虹吸效應”勢必讓刺激內需的政策再次落空,面對高昂的房價,有誰會安心地去真正消費?
在目前的情況下,沒有理由聽任房地產的“臭魚效應”再次上演,房地產的回暖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真的不亞于一枚自殺式的炸彈,將中國經濟進行結構調整的努力毀于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