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10月最后一周,四大行新增信貸猛增600多億元,信貸閘門突現松動跡象。記者向四家銀行求證,均未得到證實。然而,相關專家表示,從宏觀調控的層面看,信貸放松有利于經濟的平穩發展,但對于存貸比業已預警的銀行業,這一次的開閘或許將帶來不小的變革。
“貸款投放突然加速?沒有感覺。”記者想通過某國有大行的分行信貸人士加以印證,對方卻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一般情況下,月末只能越來越緊的,額度上總行會有嚴格的統籌管理。”
信貸人員沒有感覺,但部分專業人士卻為之感到欣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銀行業研究室副主任吳慶對記者表示,就目前而言,信貸閘門出現松動對各個方面都是有利的。“我早就主張要有方向性的轉變了”吳慶表示他已經注意到了這種變化,“銀行信貸不應像前三季度那樣控制的那么嚴,需要適度的放松才行”。
上月,溫家寶總理在天津調研時表示,宏觀經濟政策將“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這是中央高層第一次公開釋放政策調整信號。雖然說的只是“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卻足以激發市場的想象。當時一周五天,滬深兩市罕見地連續上漲。近一段時期,中央連續推進資源稅改革,對小微企業減稅,緩解鐵道部融資壓力,允許融資平臺貸款展期,商業部等三部委力促“十二五”擴大消費等舉措,應均屬于微調之列。輿論普遍認為,貨幣政策逐步放松的方向已確立。放在這一背景下,而此番,四大行在往往收緊的月末反其道而行之,給信貸開閘也就不難理解。
那為什么基礎信貸人員卻對此不知不覺呢?“這是因為力度小的緣故”吳慶分析認為,“微調顯然不是類似2008年信貸開閘時的樣子,勢必是漸進的達到調控的目的。信貸政策是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可以依據市場回購利率來加以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三季報四大行中,中國銀行的存貸比已經超越監管層要求的75%的紅線。在存款基本上是負增長的局面下,該行在這一監管指標上勢必進一步惡化。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銀行在前一段放貸比較猛,是造成了當前超越紅線的主要原因,要想擺脫這一局面只能通過攬儲、發債或者其他渠道融資予以實現。
有專業人士計算,中行今年3月末的核心資本為6542.83億元,理論發行次級債上限為1636億元,相應減去可轉債存量400億元和長期次級債649.3億元,得出未來次級債發行缺口大約在586.4億元,而中行在5月發行320億元次級債,可以判斷中行次級債融資已難有更大空間。
然而目前,只有農行以56.55%的數值,成為16家上市銀行中存貸比最低的銀行。也就是說,只要信貸閘門松動,將有更多銀行面臨這一問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假設存貸比調整,未來中國的銀行業就只有兩條路:第一,商業銀行更多靠發行債券來融資;第二,不得不推出資產證券化,讓銀行把它貸款的這部分資產轉讓出去。(記者 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