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一味批評國內銀行再融資,不如抓緊建立對銀行資本使用效率、風險管理水平和為實體經濟服務程度更有效的評估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激勵相容的制度
去年,國內銀行業出現了集中再融資的行為,今年以來也有銀行繼續推出各類再融資方案。綜合看,在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的情況下進行再融資,銀行確是迫于多方面的壓力。
必須看到,監管政策的變動客觀上給銀行業帶來了融資需求。2010年《巴塞爾資本協議Ⅲ》正式出爐,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緩沖資本和動態撥備等提出了新要求。巴塞爾Ⅲ要求將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的最低要求從2%提高到7%,并突出了體現風險敏感性的資本要求和非風險敏感性杠桿率要求相結合、資本監管與流動性監管相結合、微觀審慎與宏觀審慎相結合,直接導致資本充足率要求愈益提高。中國的銀行監管部門為降低銀行業系統風險,對國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中國正在推行宏觀審慎監管戰略,要求銀行建立逆周期的調控機制,商業銀行要考量自身的資本充足水平、穩健程度進行信貸發放,也導致銀行對于未來資本金水平短缺的進一步擔憂。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帶來補充資本金的要求。中國當前融資結構仍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信貸仍是社會融資總量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實體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必然面臨充實資本的壓力。2008年末至2009年銀行業高速投放信貸,有效幫助了中國成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也為銀行業帶來較大資本補充壓力。同時,中國銀行業正在進行深度的結構轉型,正在由此前服務大公司、大機構向服務中小企業轉型。由于中小企業服務風險相對較高,往往在風險撥備的計提上更為嚴格。例如民生銀行近年來全面進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將小微金融納入董事會戰略層面,截至2010年12月中旬,為小微企業服務的民生“商貸通”余額1564億元,比年初增加了1114億元,完成年初計劃的150%,客戶數已超過12萬人。
所以,較之給予銀行再融資的批評,更緊迫的是建立起對銀行資本使用效率、風險管理水平和為實體經濟服務程度真正有效的評估機制,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激勵相容的制度。例如,對于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方向投入較大、關注較多的銀行,風險資產權重可以適當降低;對于資本節約型的銀行,可以在業務創新方面給予更多支持;給予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或資產出售的通道,將存量貸款轉化為現金,降低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監管部門對于一些關鍵政策的實施,應盡量給予明確預期,并加強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監管、銀行監管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防止銀行主體作出不同理解甚至誤判,從而加大融資的沖動。 (巴曙松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