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規模達到85.2萬億元,約合13.5萬億美元,超過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位居世界首位。對此有些外媒認為中國央行已經成為全球央行,甚至有些外國金融機構評論認為,中國央行資產急劇擴張是“全球貨幣供給的作用”。
而我認為,中國央行本應該成為全球最大央行。因為貨幣最終對應的是勞動力價值,抽象的勞動力價值是由勞動力組合的。中國的人口在全球各國中居首,相應能提供的勞動力數量也是全球第一,因此勞動力價值總量也應該居于首位。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最近幾年推行“體面勞動”,最基層的勞動者尤其是廣大農民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平均提高幅度超過20%,這也是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年均保持20%以上增長的最大原因。
此外,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別于發達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基礎建設推動,而中國大量的基礎建設融資通過銀行體系進行,因此,中國的貸款量比發達國家高出數倍,信貸資金轉化為或沉淀于“企業存款”,其規模相對其他國家也較大。M2是由M0+M1構成,即流通中的現金加支票存款(企業存款+信用卡存款),再加上債券組成。實際上,中國的人民幣流出境外的數量非常少,人民幣遠遠談不上世界貨幣,對全球貨幣供給趨勢發生的影響力很小。
而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之所以資產負債表相對較小,除了它們對應的人口數量遠遠不及中國以外,其世界貨幣作用強大是很重要的原因。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大量的流動性已經流到全世界。
必須指出,中國的M2不會無限度地擴張下去,中國貨幣化擴張期其實已經接近拐點。銀行業貸款轉化為企業存款的比重在下降,大量信貸資金不愿意停留在存款形態。這預示雖然貸款量還會增加,但企業已經把貸款迅速地轉化為勞動力報酬和實物儲備,甚至資本市場倉單。對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來說,目前唯一剩下的“增量因素”就是外匯儲備占款,而該因素的增長動力也在減弱。因此,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繼續擴張的動力不足,過去五年央行資產超規模增長的態勢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