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設計研發中心。
圖② 上海超級計算中心。
圖③ 上海光源全景。 (資料圖片)
不久前,落戶在上海浦東張江長泰廣場的太庫上海眾創空間宣布開業。與傳統孵化器不同的是,太庫還沒開業,就有很多創業者組團前去考察,提前預訂了場地;開業之后,前來考察的創業企業更是絡繹不絕。
太庫何來如此吸引力?原來,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破國界束縛,與美國硅谷、韓國首爾、德國漢堡等地建立了“全球連鎖”孵化培育體系,創業者足不出戶就能利用全球創新要素,這一“全球資源牌”的魅力吸引了創業者。
站在“地球儀”邊上思考創新創業,做全球“少數人才能做的事”,聚焦國家戰略最需要的核心技術,這是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確定的“科創路徑”。
服務國家戰略
在上海浦東張江的海科路上,有幾棟看上去極為普通的白色大樓,里面集聚著葛蘭素史克、輝瑞、羅氏等一批國際生物醫藥企業。這里就是籌建中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張江擁有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就像是給生物醫藥產業安上了馬力十足的“加速器”。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有個“鎮館之寶”——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科研人員可以透過它看到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清的小于0.2微米細微結構。“冷凍電鏡就像給蛋白質‘拍X光片’,可以用來解析它的結構。”中心電鏡分析系統技術人員張盈怡告訴記者,通過這臺設備,一個月就能完成以往的科研流程。
今年2月17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這成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舉措和核心任務。“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張江該做什么?一般的創新當然也可以,但不是重點。張江要承擔國家戰略任務,成為國家科學中心的承載地,建設一批世界上極少數發達國家才有的世界級實驗室和重大科研平臺。”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曹振全說,像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這樣的世界級實驗室正在張江布局,此外還有上海光源二期、超強超短激光平臺、活細胞成像平臺等項目,它們將構成國家科學中心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一批“國寶”級科研重器的支撐下,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上海光源中心主任趙振堂說,借助上海光源的“光”,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團隊探索出天然氣直接轉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被德國巴斯夫集團副總裁穆勒評價為“一項即將改變世界”的新技術,并入選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2014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量子卓越中心院長潘建偉告訴記者,中心牽頭承擔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量子系統的相干控制”、發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范項目等多項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均在順利實施。
依托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所形成的創新力量,張江將建立集群研究模式,快速搶占生命科學、物質科學、能源科學、腦科學等世界前沿領域的制高點,為把上海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強化制度創新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上海正在形成的科學高地的整體概念,張江將成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聚集地。由此,大量頂級科研資源將落戶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下一步必須考慮如何讓這些科技設施物盡其用。
“張江面臨轉型,未來要向美國硅谷、日本筑波靠近,形成一個科學城。”對此,上海浦東新區科委主任唐石青表示,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及旗下各個科技園區將來應集聚更多研發類企業和創新類企業,而不是集聚以稅收、產值為主的企業。“這就要求政府有胸懷,因為我們可能要從原來的利潤中心逐漸轉變成為成本中心。從長遠來看,這一轉變對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大有裨益,這也是張江體現國家戰略的意義所在。”唐石青說。
張江通過開放式的社會化管理,讓公共平臺發揮最大效益。上海光源一期已經成為支撐浦東生物醫藥研發的重要設施,利用率達到90%以上。正是利用了這些設施,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速度、研發質量和研發水平才可以比肩國際。“浦東要創建科創中心的核心區、引導區,最終成為溢出區,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作出貢獻。”唐石青說。
肩負重任,上海力圖構建開放的市場體系,在張江區域內建設世界級科學城,上海張江自主創新示范區與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雙自聯動”的核心是通過自貿區的制度創新,破除科技創新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此前,上海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發展的實施方案》,這意味著“雙自聯動”具體任務路線圖正式出爐。
今年,在政府職能轉變上,原張江高科技園區辦事大廳將按照自貿試驗區“一門式”受理辦理的要求,優化辦事流程,形成集中咨詢、一門受理、聯動辦理的便捷高效服務平臺。園區希望與浦東機場、海關合作,將空港貨站及監管倉庫的部分功能延伸至張江,企業的空運進境貨物到達空港后,可直接監管運輸至空服中心理貨,貨物在空服中心內完成進境申報。
借助“雙自聯動”的東風,一系列制度成果破土而出。比如,作為CMO(生產外包)形式的“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不僅在上海張江落地,而且很快進入實施階段。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藥業(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家立說:“相信通過生物制藥合同生產這種創新模式,可以幫助更多生物制藥企業生產出創新的生物制藥產品,使中國患者獲得更多高質量的創新生物藥品。”
“‘雙自聯動’不是簡單的物理聯動、區域聯動,而是要形成投資貿易便利與科技創新功能的深度疊加和有機融合,從而產生‘1+1遠大于2’的化學反應。”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沈曉明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將進一步聚焦張江科技城建設,加快打造浦東中部創新走廊,建成具有強大原始創新能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改革人才政策
人才是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人才,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建設科創中心,必須用好人才這個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讓各類人才‘近者悅、遠者慕’。”上海市委書記韓正這樣說。
入住上海張江“天之驕子”人才公寓已經一年的黃輝,發現公寓周圍越來越熱鬧了:麥當勞、太平洋咖啡、吉野家等知名餐飲企業紛紛進駐,一條美食街眼看就要成形。早就習慣將張江視為“生活沙漠”的黃輝由衷地感嘆,張江的生活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了。
在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每2名創業者就有1名是海歸。從統計數據來看,目前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集聚了海歸、留學生、外籍專家4.5萬人;集聚了兩院院士159人、國家“千人計劃”人才586人,分別占上海全市總數的96%和93.6%。
不過也必須承認,張江乃至上海的人才政策都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比如,在人才引進和管理上還存在體制機制問題。曾經有這樣的故事,從荷蘭來上海留學的畢業生,想進入在滬荷蘭企業工作卻無法實現,他必須要回荷蘭工作2年才能到上海工作;某領域的國外頂尖人才,因超過60歲無法辦理就業證,也同樣不能在滬工作。人才出入境、就業許可和執業資格等方面的種種限制,都制約了人才在上海集聚和發揮作用。
面對瓶頸,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將盡快出臺政策措施,進一步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改進人才居住證積分制度和直接落戶辦法,創新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拓展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加大對創新創業人才的激勵力度,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與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建設人才改革試驗區等。
張江還將重點引進新興產業細分領域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推進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建設,為海外人才離岸創業提供平臺,同時計劃設立海外人才聯絡點,依托國際獵頭公司,面向全球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通過整合公共和市場服務資源,努力使人才發展環境更具吸引力,滿足人才個性化的需求。
通過人才政策改革,將有更多國際一流人才愿意來張江發展,同時讓更多本土人才擁有國際影響力,有望將張江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和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戰略高地。(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
[責任編輯:崔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