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8日 09:20:07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應當貫穿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各個階段,在高等教育階段實現速成并不現實。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不妨給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加上不同的營養“料”。
最近,我國又在一項國際比拼中掀起一陣“中國風”。在巴西維多利亞市舉行的世界職教院校聯盟2016年世界大會上,我國高職院校在“應用研究與創新”“高等技術技能”“領導力發展”“創業精神與校企合作”等7個獎項中收獲了2金1銀3銅。這些獎項表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結出碩果。
其實,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上,我國起步相當晚。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1947年就開設了創業課程,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歷史。而我國系統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伴隨近兩年的“雙創”熱潮興起的,還處在爬坡過坎的階段。也正因為有著大大小小的坡坡坎坎,才需要改革不斷加“料”。
加些什么“料”?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弄清楚哪些環節缺“料”。所謂教學,涵蓋的是教與學兩個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也不例外。這就是說,創新創業教育要把“料”下在“如何教”和“怎么學”上。
“如何教”涉及課程設置與師資水平,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需要加點跨界混搭的“料”。基本以選修課形式開設,沒有在課程體系中予以體現;類型單一,方式不夠多元,沒有做到與實踐接軌……造成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這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開來。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絕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它是包括心理教育、生命教育、風險教育等在內的多維度教育,其教學內容要與各學科相結合。況且,當下的創新創業越來越呈現出學科交叉和產業跨界的趨勢,為培養學生的“跨界能力”,各高校也很有必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打造成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平臺。
師資水平是目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最大的軟肋。大學生創新創業好比到大江大河中搏擊風浪,不能只憑一個“勇”字,下水之前掌握游泳技能至關重要。但現實是,很多教師自己還是只“旱鴨子”,個別教師甚至從未離開過三尺講臺,創新創業經歷幾乎為零。要想破此困局,不妨先“混搭”,在確保本校有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學的同時,引進既有豐富教學經驗又有實踐經歷的教師以及企業家,做好師資保障;然后“跨界”,開展校企合作,對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進行培訓,或借鑒國外大學的做法,鼓勵教授創業,讓他們看清社會的真正需求,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
學生“怎么學”,則需添加精神層面的“料”。說到底,我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每個學生都去創業。學生們從創新創業教育中學到的應該是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是社會擔當、憂患意識和人文素養。擁有了這些精神層面的“料”,即使最終沒有選擇創業,也能為就業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其實,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應當貫穿于教育的各個階段,在高等教育階段實現速成并不現實。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不妨給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加上不同的營養“料”。(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牛 瑾)
中關村創業大街助力法國初創公司進入中國2016-11-08 09:19:39
成都天府廣場地鐵商業中心打造出創業文化主題街區2016-11-08 09:19:30
臺灣大學生“玩”著做方案2016-11-08 09:19:17
福州臺青創業生態圈如何煉成?2016-11-08 09:19:05
山東省章丘市青年創業孵化園開園2016-11-08 0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