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1 07:46:0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創業換學分”是否該點贊
編者按
據《武漢晚報》報道,武漢某高校近日出臺了學分轉換原則性意見,文件中對創新創業學分轉換等作出了明文規定:學生如果自主創業,可進行不超過50學分的學分轉換。按4年190學分算,開家公司可抵1年的學分。到底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大膽革新?此舉在現實中是否可行,是否具有推廣價值?本期刊發兩篇文章,以饗讀者。
創業教育步子不宜邁太大
高校在頒布創新創業政策時,要考慮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各類難題,既要強調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也要重視學生的創業基本素養,還得進一步完善細節。
■肖綱領
毫無疑問,該校這一舉措是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口號的積極響應,是高校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大膽嘗試。但是,也要認識到這一政策可能存在不小的隱患。
一方面,通過創業轉換學分,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豐富了我國本科教育的教學實踐環節,但“明確指出開公司就能換50學分”有可商榷之處。在我國,本科生在校期間至少要獲得140-180個學分方能畢業。而根據武漢這一高校規定開辦一個公司最多能免修近1/3的課程,如此一來,大學的課堂教學將大打折扣。畢竟對在校大學生而言,理論學習的時間要有所保證,理論學習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后發展的高度。
另一方面,該校規定“學生可跨學科、專業選擇創業所需知識的課程,由學生所在學院和學生本人共同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且不說跨專業選修課程涉及學院和教師、課程眾多,很難制定出真正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一些高校更是連創業課程和輔助創業的職業指導都很匱乏,因此,缺乏細則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的實際價值恐怕不大。
再者,對于一個尚未踏出校門、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創新創業依然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從現實來看,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比例并不高,絕大多數成了“炮灰”。加上如何界定創業的成功和失敗,轉換學分的標準是什么,假如創業失敗,學分如何彌補,等等,沒有對這些情況的明確說明,只是簡單地在口號上加以倡導,不免給那些不想學習、投機取巧者提供了可鉆的漏洞。問題是,誰來為這些大學生因創業而枉費的青春買單呢?
其實,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有著比較成熟的經驗,可供我們學習。有研究指出,在英國,各大學通過分層次的創業教育課程、務實的創業教育和差異化的創業人才培養,確保了創業的新生力量,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業信心。國外一些高校的創業教育,在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不忽略他們的創業理論和創新素養,而這恰恰是我國目前許多高校創業政策較為缺乏的。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步子不宜邁得太大。高校在頒布創新創業政策時,要綜合考慮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各類難題,既要強調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也要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基本素養,還得進一步完善細節,規范管理。更重要的一點是,借鑒國外大學的創業教育思想,幫助學生獲得創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而不是簡單地以開辦公司來轉換學分。(作者系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研究人員)
不必急著對學分轉換說三道四
高校作為育人重地,應該為學生開辟創新創業的試驗田,而學分轉換等無疑是當前高校扶持學生創新創業的可行且可貴的渠道。
■郭立場
教育部日前公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提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勤工助學、創新實驗等活動,以及自主創業、獲得專利等,可折算為學分,計入學習成績規定,具體辦法由學校制定。這是對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的細化落實。面對創新創業機遇,武漢這所學校捕捉到政策脈搏和時代趨勢,出臺專門意見對學生自主創業學分轉換予以明確規定,是順應時勢的務實之舉,不值得大驚小怪。
其實,在此之前,四川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便探索設立創新創業學分,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活動。事實也一再證明,創業換學分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保障了創業時間,又符合學生創業特點,還能解決創業的后顧之憂,讓學生充滿期待,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至于“學生創業了,專業學習還需要嗎?”“要創業,高中直接創業就是了,何必到大學來?”等憂慮,筆者以為大可不必。多元社會一個最大的基礎,就是人和事物不能被過分束縛,不能用既定的思維和成法來決定新生事物的好或不好。就事論事,學校的創業置換學分政策是有前提條件的,提倡的是與專業相結合的創業,是根據每個學生創業的類型而量身訂制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會對創新創業過程聽之任之、放任自流。
換言之,學生自主創業學分轉換,是在保證學生學好本專業主干課程的條件下,允許學生跨學科、跨專業選擇創業所需的課程,并非沒有衡量標準和培養步驟。不難看出,這讓創新創業變得更加有規可循,對進一步規范大學生創新創業,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培養。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創新創業離不開具體實戰,創新創業教育也要一以貫之。反觀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基本建立了涵蓋教育全過程的完備體系。尤其可貴的是,在重視課程質量的同時,創新創業教育格外鼓勵“真刀真槍”的嘗試,鼓勵學生組建實體公司并進行運營。與之對比,我國的創業教育依舊是學歷導向,創業學院畢業的學生獲得了創業學位,卻鮮有走上創業之路的,這一點值得深思。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關鍵在于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從灌輸教育改為交互式教育,鼓勵學生探索和實踐。
創新創業需要知識教育,更需要實踐探索,不能不加區分地一刀切。高校作為育人重地,應該為學生開辟創新創業的試驗田,而休學創業、學分置換等無疑是當前高校扶持學生創新創業的可行且可貴的渠道。歸根到底,讓創新創業政策落到實處,還需要高校身體力行,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真正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質,這樣才能促成學生創新創業潮不斷涌現。(作者系河南信陽師范學院教師)
我國“雙創”政策持續加碼 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迸發2015-11-30 08:48:00
山東大學:一體兩翼推動創新創業教育2015-11-30 08:42:00
趙繼:創新創業要在制度設計上給學生更多選擇2015-11-30 08:41:00
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5-11-30 08:28:00
國內創業高職多,國外創業高知多2015-11-27 14: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