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臺青向西,與“陸”同行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題:臺青向西,與“陸”同行
新華社記者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近年來,隨著大陸西部地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機遇廣闊,臺灣青年登“陸”的腳步從東南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延伸,將這里當作自己登“陸”的首選之地,參與當地建設、融入當地生活,譜寫了一幕幕與“陸”同行的美麗篇章。
“市場和機遇讓我來到大陸西部”
廣西南寧市定西村加踏坡,近2000畝的土地上盡是綠油油的農作物。烈日當頭,臺灣姑娘陳燕儒顧不上炎熱,小心翼翼查看著釋迦果的成熟情況。“剛從臺灣引進這種水果時,我還擔心太小眾,沒想到在大陸這么受歡迎。”她說。
2012年,陳燕儒從高雄科技大學畢業后,選擇來到廣西,成為一名“新農人”。
“市場和機遇讓我來到大陸西部。大陸人口基數大,市場比臺灣活躍,加上廣西農業基礎好,相較沿海地區,發展潛力更大。”陳燕儒說。
近年來,大陸西部地區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支持臺青創業就業的措施陸續出臺。以廣西為例,239家創業孵化基地為臺胞敞開申請入駐大門,為臺籍急需緊缺人才開辟“綠色通道”等針對性配套措施不斷升級。據不完全統計,桂臺兩地人員往來累計近1000萬人次,臺青創業者日益活躍,創業領域愈加多元。
距離南寧900多公里的山城重慶,來自臺灣嘉義的設計師羅珮綺正在渝北區的工作室內,精心構思著自己的下一件室內設計作品。來渝7年多,羅珮綺與這座城市的“姻緣”并未因時光流逝而褪色。
廢棄的防空洞“搖身一變”成為“網紅”酒吧,用山城特色的臺階元素替代寵物店傳統的桌椅設計……在羅珮綺的作品中,處處能看見她從重慶地勢風貌中汲取的靈感。重慶人民熱情好客、火辣直爽,也讓她覺得在這里生活“巴適得很”。
“重慶是個立體有趣的城市,能給我帶來很多奇思妙想,這里是設計師的理想之地。”羅珮琦說,“顯而易見,這里機遇多多。”
“希望能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
一座城市和人的最好關系,就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34歲的高雄人林京翰這樣描述著他與成都的關系。
16年前,年僅18歲的林京翰告別島內親友,只身來到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求學,這位自稱“閑不下來”的臺灣小伙并沒有像父母預期的那樣,畢業后成為一名牙科醫生,而是在創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在和醫美行業結緣之前,林京翰開過啤酒屋、經營過餐飲店、也做過摩托車改裝,是朋友眼中一個不折不扣的“愛折騰”的人。林京翰說自己的“任性選擇”離不開成都這座城市的“陪伴”。
“成都這幾年的發展真是日新月異,新業態、新經濟層出不窮,政策更加完善,給了想創業的臺灣年輕人更廣的選擇空間。”林京翰笑著說,“希望能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
對于“90后”苗栗女孩陳慧玲來說,“西進”大陸不僅收獲了事業的小小成就,還做了一件更“酷”的事——帶動云南曲靖小沖村的鄉親們脫貧致富。
與瓜農交流種植方法、詢問“丑小瓜”生長情況,干練的陳慧玲在大棚里總是忙個不停。瓜農們很喜歡這位甜美愛笑的臺灣女孩,時常邀請她一同吃飯,還會送給她農特產品。
小沖村黨總支書記周云粉告訴記者,種植“丑小瓜”后,村民不僅有700元一畝的土地租金收入,并按每年20元遞增。“在基地勞作,每人每天還能再掙60到70元。收入多了,村民生活也越過越好了!”
“未來我會一直待在這里”
對于臺青而言,“西進”大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夢想開花結果。“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近年來,大陸出臺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臺青們的夢想不僅“看得見”、更“抓得住”。
“政策越來越多樣和細致,如‘農林22條’的出臺,就給我們做農業的臺灣人很多幫助,讓我們可以更安心地在這里發展事業。”陳燕儒說。
面對大陸“不可限量”的市場和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舞臺,陳燕儒說偶有忐忑,但更多的是興奮。運用網絡直播是其水果營銷的重要方式,平日里只要一有機會,她就研究學習直播技巧,給自己“充電”。“大陸電商發展很好,我很有信心在這方面可以走更遠!”
林京翰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為更多臺青提供示范。他認為,現在的政策以及創業環境對臺灣青年非常好,希望更多臺灣年輕人來成都、來大陸西部看看。“未來的市場在這里,我會一直待在這里。”
向西、再向西!大陸西部已是臺灣青年不能錯過的未來之地。翱翔在夢想的藍天里,他們的未來伴著白云,正扶搖直上。(記者:陳舒、孟佳、朱麗莉、劉恩黎、余里,實習生王奕清參與采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