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影視人的“北漂”路
美國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的異軍突起,5G在大陸的狂飆突進,6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大陸電影票房……大陸影視業的誘人前景,讓臺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顧超成了一名“北漂”。
12月1日,第八屆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正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舉行。百余位海峽兩岸電視領域的專家和業者紛紛亮相“海峽兩岸電視論壇”“兩岸電視主持新人大賽”,其中不乏“北漂”的臺灣業者身影。
顧超作為電視監制,曾獲23項金鐘獎提名;作為紀錄片導演,又曾斬獲12項國際影展獎。然而,為探尋兩岸影視的合作空間,他扎根北京兩年,“好好搞清楚大陸影視資本是如何運作的”。
臺灣影視界近年有所回暖。顧超擔任制片的《鑒識英雄2》成為兩岸首部打入Netflix國際市場的作品,此后,臺灣不少影視劇受到Netflix青睞,還出現諸如《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現實主義題材佳作。
尤其令顧超高興的是,連紀錄片也開始有票房,《看見臺灣》臺灣票房更斬獲3億新臺幣。“最近五年,臺灣已經從沉寂期殺出一條路來。”
然而,令顧超沮喪的是“資本”。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作為“世界常態”,即使是在新媒體投放的“網劇”,節目制作預算達到1000萬至1500萬美元;臺灣號稱“頻道爆炸”,產出甚豐,但從2000年至今,平均一部影片的投資不過2000萬新臺幣,“沒有長進,相距甚遠”。
“北漂”期間,顧超關注到大陸頻出新政,推動“上行”的科技、智能產業帶動“下行”的電視、文化等傳統產業發展。他說,今年8月,大陸六部委聯合出臺新政,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
“這對兩岸影視業融合無疑是利好信號。”顧超認為,這將有效解決文化裝備短板,促進文化產業影響力的提升,“有利于兩岸聯手玩出大市場”。
顧超正聯手兩岸資本和渠道,將《鑒識英雄》搬上話劇舞臺。他認為,以多樣化主題戲劇和衍生作品經營兩岸合作影視片的長尾策略,“將讓兩岸影視業聯結更密切”。
2008年即往大陸發展的臺灣知名制作人羅法平,如今在大陸網劇上牛刀小試,一部《飛刀,又見飛刀》已累計網絡點擊23億人次。如今,他手握十幾部IP網劇,正計劃將大陸網劇制作模式搬回臺灣。
羅法平認為,兩岸影視文化作為兩個圓,有交織的共同部分,“新媒體時代、5G時代的來臨,會讓這一交織部分越來越大。”
坊間有擔憂,“北漂”的臺灣影視人難以融入大陸觀眾的審美。近年移師北京的臺灣知名導演蔡岳勛卻篤定,“北漂”的臺灣導演與大陸觀眾,并沒有“聯結上的問題”。
“對臺灣導演,乃至于好萊塢有不同印象,是因為大陸觀眾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正在覺醒,這是很正常的。”蔡岳勛告訴中新社記者,早在拍攝《流星花園》時期,他就與大陸有“很好的聯結”。如今,他完全投入北京工作,更著力于去探路“大陸表達上的厚重感和臺灣的前衛感、現代感”的融合。
“‘北漂’臺灣導演需要時間去尋求兩岸創作上的共同點,去了解大陸的觀眾心理、市場生態和資本運作方法,才能真正實現兩岸影視業的大融合。”蔡岳勛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