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洽會觀察:兩岸融合發展之問讓臺胞有更多獲得感
中新社廈門9月8日電 (記者 楊伏山)海峽兩岸如何實現融合發展?這成為擺在兩岸業界面前亟待回答的問題。
8日,以共話兩岸融合發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主題的第十四屆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廈門舉行,兩岸業界和學界代表人士與會暢談兩岸經貿新發展。在兩岸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轉換期,運用新策略應對新形勢,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臺灣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高級顧問尹啟銘在以《新形勢下兩岸融合發展新模式》為題的演講中稱,大陸改革開放40余年,臺商來大陸發展經歷了三四個階段的轉折,尤其是制造業“可能搬家搬了三四次以上都有”,其中很多面臨的轉折點,需要在新的思維之下進行合作,應對新形勢臺商要有新的策略。
臺商如何用好大陸的市場機會和人才的紅利?他認為,在新形勢下,要拓展內需市場,提升生產力轉型升級,從過去利用大陸市場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向;要調整營運模式布局創新,從兩岸布局轉向全球布局,重新定位大陸,將大陸過去生產基地的定位轉為創新基地。
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看來,當前,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面臨著相當多的挑戰,但同時,大陸正在深化改革開放,追求高質量的發展,又給兩岸融合發展帶來相當大的機會。在新的形勢下探討兩岸經貿合作發展遇到的問題,十分及時和必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近年來,經濟全球化步入調整期,各國和地區之間利益分配不平衡增加,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到來,也將對傳統全球產業分工和供應鏈帶來深刻影響,兩岸經濟關系既有發展格局面臨空前沖擊。
為此,他說,兩岸深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共同市場,或者通過利用大陸的內銷市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面。
他表示,在下一步兩岸創新驅動方面,如何能夠把握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加快兩岸之間的標準共通,加強5G和人工智能的創新驅動,重構兩岸供應鏈,這是融合發展中產業合作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臺灣商業總會副理事長許舒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讓兩岸所有的人過更好的生活,這應該是兩岸共同的目標。兩岸的經貿交流,只有往前走;兩岸和平穩定的這條路,也只有往前走。任何偏激的言論,都不能代表兩岸人民的想法;真正中道的想法,還是要維持和平穩定的交流。
“臺灣當局說經濟要擺脫對大陸的依賴是偽命題。”許舒博說,大陸日益強大,不僅是世界的工廠,也是世界第二大市場,能把臺商當作自己人一樣看待,讓臺商在大陸落地生根,更有家的感覺;能對臺商在大陸投資項目給予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助力,促進其持續發展。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副會長曹鳳威稱,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兩岸經貿關系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合作紅利不斷深化,一方面臺商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促進了大陸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大陸也為臺資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兩岸間的貿易投資和產業合作,既有效促進了兩岸經濟的發展與轉型,也成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他說,雖然當前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頗多,對投資大陸的臺企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大陸對外開放的決心不會動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腳步不會停歇。
曹鳳威表示,將進一步搭建兩岸產業合作平臺,提升兩岸經貿暢通;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為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創造更好的條件,為臺企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臺灣同胞在大陸開放的進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