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后再談體育含義 金牌不只是致富工具
中國體育的意義是什么?是提高民族自豪感、振奮國民精神的途徑,還是運動員、教練和官員等“體制內”的人快速致富的工具,還是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從雅典奧運會之后,每到奧運會、亞運會這樣的大賽,人們總是習慣在這個金牌時刻去思考中國體育的內涵。這并不奇怪。中國人似乎只有在奧運會的金牌時刻才體驗到體育的存在,當奧運會、亞運會結束的時候,體育也遠離了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
周蘇紅最后時刻力挽狂瀾重演雅典一幕,中國女排亞運會四連冠,相信那一刻每一個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的中國人眼角都會濕潤。“女排精神”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歷程,激勵了無數中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發奮圖強,頑強拼搏。“女排精神”已經超越了體育。從周蘇紅比賽結束后壓力釋放轉化成的熱淚,我們不難體會到女排隊員和教練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我們還不習慣于接受這樣的觀點,體育就是體育,勝負都很正常,金牌還是沒牌并不具其他意義。可以大膽預言,以中國女排的現狀,斷然拿不到2012倫敦奧運會的金牌,甚至進四強都難。那么難道你就要指責她們丟掉了所謂的“女排精神”嗎? 真正的“女排精神”應該是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的體育競技精神。我們可以失敗,我們可以走下賽場的時候依然高昂著頭說,“我盡了全力”,但在中國,人們似乎并不接受這樣的真誠表達。
30年來,除了女排和女足一度輝煌,總體上中國的三大球并沒有獲得進步,而近幾年三大球下滑更厲害。理由很簡單,三大球屬于不能快速見到“效益”的項目。一枚奧運金牌可以讓運動員獲得國家各級政府給予的獎金,房子,汽車;一枚奧運金牌可以讓冠軍的教練得到辛勤付出三十年的報答;一枚奧運金牌可以讓主管部門領導,無論是國家體育總局還是地方體育局領導獲得認可和升遷。在很多眼中,奧運金牌就是GDP。于是,我們看到中國體育代表團在雅典、在北京奧運會屢屢在一些生僻的個人項目上取得“突破”。從投入產出比上來說,這些個人項目顯然要比搞三大球更容易見效。所以才會有廣州亞運會期間某地方體育局領導激烈反駁新華社記者楊明,因為楊明的觀點觸動了他的敏感神經。
即使關于中國體育內涵的討論進行了5年之久,但體育對于普通中國人的意義,依然沒有改變。體育也并沒有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我們無法強迫任何人必須喜歡體育,必須投身體育,必須參與體育鍛煉,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口號并非空喊。群眾體育發展與競技體育發展并不同步,我們不能只是抱怨某些主管部門,比如教育部或者國家體育總局。實際上這里面有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都要付出一點點實際行動。地方政府可以減少一片商業用地,用來建設體育場館,而且不是平時大門緊鎖只供職業比賽的場地,應該是全民可以享用的場地,哪怕不是免費。媒體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把普通人從“網絡毒品”中解放出來,青少年少玩一小時網游,少偷一小時的“菜”,多去踢一小時足球,這個道理淺顯易見。
而作為主管部門的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更應該以實際的行動來引領潮流。
今后我們的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是否可以逐步從民間選拔運動員參賽呢?哪怕在某幾個項目上先進行國內選拔賽試點,拉近群眾參與體育和競技體育的關系?
日本的高中足球聯賽進行了88屆,我們的萌芽杯、幼苗杯和希望杯已經停辦了10年。我們的初中生、高中生體育達標弄虛作假情況嚴重,實際上達標率只有40%。我們很多最“好”的,升學率最高的學校其實連一個標準操場都沒有,教育部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努力可以再略微向學生體育傾斜一些。
最后我們再反思一下自己,在全民逐利的時代,你的加班是不是多了一些,你的生活最大享受是不是變成了睡個懶覺?如果你不愿意每周少加一天班,不愿意減少一點收入去陪孩子踢球,那么也請你停止抱怨其他人在體育建設方面的不“給力”。(完)(記者 敖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