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官微猶如雨后春筍,一份份信任在網上網下傳遞,一個個心聲為了家事國事天下事……
走過了90年偉大歷程的中國共產黨,以青春的步伐和年輕的心態直面網絡民意的成長。在與網民的互動、溝通、尊重中,執政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傳統延伸到網上,豐富于網上,放大于網上。
從各地開展的“網絡問政”豐富實踐不難看出,黨政領導干部正在學會與網民打交道,正在適應互聯網條件下的工作方式和執政方式之變,正在培養從網上傾聽民聲、收集民意的習慣,正在嘗試著從網民的角度去了解網民。而此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黨政干部樹立了網上“群眾觀”。
網上“群眾觀”,是感情,也是責任。互聯網交織的虛擬空間中,涌動著民意,折射著民情,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努力做到:民意生長到哪里,目光就要關注到哪里,訴求表達到哪里,責任就要體現在哪里。把互聯網變成與群眾感情的延長線,變成與網民交流的大平臺。
網上“群眾觀”,是態度,也是共識。互聯網構建的虛擬社會里,洋溢著關愛,感知著冷暖,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和各級服務部門,善于用關愛去回應關愛,習慣用包容去撫慰情緒,自覺用平等去體察悲歡。把網民當作知心的朋友,把網絡作為體察民意的窗口。
網民來自于人民,網絡連接著現實,因此,黨政干部不僅要有網上“群眾觀”,還需要有網下“服務觀”。
網下“服務觀”,是守信,也是重行。互聯網正在成為網民表達意見、反映困難、關注熱點的新渠道,站在互聯網另一端的黨委政府不能僅用“網上來網上去”的方式簡單回應,而是要把大量的功夫用到網下,多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民情,多用工作實績來解決群眾面臨的實際困難,多用正確的決策和民主的參與來回應網民的關切。
網下“服務觀”,是互動,也是互助。開門立法,開門決策,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情于民,在這一過程中,吸引著網民,感染著網民,依托著網民。而有問必有答,有呼必有應,有難必有幫,這是黨委政府與網民之間的信任互動,惟有此,雙方始終都能找到“最大公約數”。
網上“群眾觀”,網下“服務觀”,上上下下在行動、在豐富、在創新;網上“群眾觀”,網下“服務觀”,從局部的萌發到系統性的生長,在扎根、在發展、在向上。(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郭奔勝、詹亦嘉、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