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 兩岸兩會20日在天津共同簽署《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這是繼ECFA之后兩岸關系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從此以后,兩岸將齊心協力,共謀“核”心力量。
事實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核工業界在營運和技術層面已有多年的交流和交往。這不僅促進了兩岸核電運行的安全水平,有利于兩岸的核電運營者,同時更有益于兩岸民眾。
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核事故為全世界帶來警醒,更給近在咫尺的兩岸敲響了核安全警鐘。一衣帶水、唇齒相依的兩岸將如何共同應對核能安全?這一問題已日益被兩岸民眾所關切。
迄今為止,大陸在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浙江在建18個核電機組,而臺灣的核一、核二、核三電廠也裝有共6部核電機組。業內專家稱,兩岸的核電發展并沒明顯的優劣高低之分。臺灣核電發展較早,大陸可從臺灣同行那里學到很多核廢料處理技術知識。同時,大陸的核電技術起步雖晚但發展很快,臺灣這幾年沒有建有更多的新核電機組,臺灣同行可從兩岸核能交流中了解到世界的最新核能技術。
毋庸置疑,盡管海峽兩岸的核能發展技術來源不盡相同,時間早晚也各有差異,但確保核電安全的任務和目標是殊途同歸的。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有關專家認為,此次兩岸終于就核能合作達成共識,原因有三:其一,世界上幾次重大核電事故給人們帶來的感受即是:核安全保障不受地域限制。兩岸唇齒相依,經不起在任何地方發生核安全事故。
此外,大陸和臺灣都高度關注和重視核事故對兩岸同胞身心健康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故此可達成共識。
最后,彼此均對核電安全的發展充滿信心。兩岸都認識到,發展核電對于改善能源結構、減小碳排放、保護環境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岸能夠確保核電安全發展,使核電更好更安全地為我所用。
無獨有偶,臺灣“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所長馬殷邦博士亦曾表示,面對全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戰,臺灣與大陸現階段仍需透過核電的應用,以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他強調,兩岸加強核電安全監督可共創雙贏。
眾多業內專家也一致認為,深入的實質性合作將給兩岸核電安全營運水平的提高帶來諸多幫助,同時核電營運的安全性和經濟性也將得到顯著提升。鑒于核安全問題在未來始終存在,因此兩岸在核安問題上的休戚與共命運將長期存在下去。更何況,兩岸同文同種,在核安監督的合作具有互補特性,可說是“合則雙贏”。(記者 閆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