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縣政府法律總顧問周國代從4個角度解析了建設海西對于臺灣的重要發展意義(中國臺灣網 鐘寶華 攝)
中國臺灣網5月19日福州消息 作為海峽論壇18場重要活動之一的“縣市主題日”18日在福州開啟,與會的臺北縣政府法律總顧問周國代從4個角度解析了建設海西對于臺灣的重要發展意義。
周國代除了是臺北縣政府法律總顧問外,還是臺北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2007年1月,他出版了《從海西經濟區看臺灣投資環境之臺北縣比較》,該書第一次把海峽經濟區這個概念介紹到了臺灣。周國代在書中提出了許多加強兩岸合作的意見和觀點,特別是在海西建設方面,這些意見和觀點近年獲得了大陸相關部門的重視,并在中央和地方的相關政策中得到了體現和落實。
周國代認為,海西對于臺灣來說,首先是文化上的優勢,閩臺之間具有同宗同根同源的歷史淵源。福建省自古就有向海洋發展的傳統,至今福建省對外華僑有2000多萬,其中1000多萬來自臺港澳地區,而臺灣80%的居民祖籍地在福建。因此,在建設海西的過程中,因為有了文化上一脈相承的共通性,福建的發展必將為臺商帶來更多的機遇。
其次是閩臺產業的互補性。福建相對便宜的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再加上臺灣的資金和技術,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福建完全可以承接臺灣傳統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特別是在農業方面。閩臺兩地地理、氣候相似,在相關產業的對接和承接方面,福建具有其他省份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再次,周國代結合當下形勢認為:金融危機下,需求市場開始轉向以內需為主,而對于臺商來說,福建市場是臺灣廠商的最重要市場,臺商應該以福建作為內需的主要市場,并由福建向內地市場輻射。因此海西建設,對于金融危機下,亟需尋求市場和發展的廣大臺商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第四則是與福建擁有對臺“先行先試”優勢的條件密切相關,即福建所擁有的良好投資環境。福建作為較早對臺開放的地區,臺商在土地、稅收和投資保障條例等方面享有不少優惠政策,特別是5月14日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支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若干意見》以后,福建對臺“先行先試”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閩臺一水相隔,這對于兩地來說,不只是歷史的傳統的相承,在當今講求經濟發展的社會中,也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互補性。在建設海西的過程中,在相關有利于海西建設的措施和政策出臺以后,建設海西對于臺灣來說,的確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特約記者 徐麗麟)